陈独秀于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阵地,唤醒一代青年思想觉醒。
关键信息 | 详情 |
---|---|
创刊时间 | 1915年9月15日 |
创刊地点 | 上海 |
创办人 | 陈独秀 |
原名 | 《青年杂志》 |
更名时间 | 1916年9月(第2卷第1期起) |
历史背景 | 新文化运动发端 |
核心主张 | 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 |
创刊背景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陷入思想困局。陈独秀认为救国需从思想革命入手,以青年为希望,创办《青年杂志》,批判封建礼教,提倡新道德、新文化。其发刊词《敬告青年》以进化论为基,呼吁青年“自主”“进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纲领性宣言。
发展历程
- 上海初创:1915年创刊时,《青年杂志》以陈独秀为主笔,内容聚焦破除旧思想,但初期影响力有限。
- 迁址北京:1917年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编辑部迁至北京。依托北大平台,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加入,内容转向文学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 思想转型:1919年后,《新青年》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推动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扎根。
核心影响
- 唤醒青年群体:毛泽东、周恩来等进步青年受其启蒙,从传统思想中解放,探索救国道路。
- 推动社会变革:白话文运动、反封建思潮兴起,直接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 联结学术与革命:北大改革与《新青年》结合,使学术研究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