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铁投集团近年来在数字化转型中,如何推进安全生产管理平台建设以提升运营安全水平?
温州铁投集团近年来在数字化转型中,如何推进安全生产管理平台建设以提升运营安全水平?该集团怎样通过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构建贴合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体系?
【分析完毕】
温州铁投集团数字化转型中安全生产管理平台的建设路径:从风险防控到运营安全的系统性升级
在轨道交通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温州铁投集团作为地方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的核心主体,面临着施工安全风险点多、设备维护周期复杂、人员操作规范性难把控等现实挑战。近年来,该集团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聚焦“安全生产管理平台”建设,通过技术集成与流程重构,推动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从“经验驱动”向“数据支撑”转型,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筑牢数字防线。
一、痛点导向: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三大瓶颈
在平台建设启动前,温州铁投集团对既有安全管理流程进行了全面诊断,发现三大突出问题:其一,信息孤岛严重——施工进度、设备状态、人员资质等数据分散在不同部门的纸质台账或独立系统中,实时共享困难;其二,风险预判滞后——依赖人工巡检和定期排查,难以对深基坑沉降、接触网异常等隐蔽风险实现早期预警;其三,应急响应低效——突发事件处置依赖经验判断,跨部门协同流程繁琐,易延误黄金救援时间。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运营安全水平的提升,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突破口。
二、顶层设计:平台建设的“四梁八柱”架构
针对上述痛点,温州铁投集团联合专业技术团队,围绕“全要素覆盖、全流程管控、全周期追溯”目标,构建了“1+3+N”安全生产管理平台体系(1个数据中心、3大核心模块、N个应用场景)。
(一)数据中枢:打通多源信息的“神经脉络”
平台首先攻克的是数据整合难题。通过对接工地物联网传感器(如基坑位移监测仪、轨道探伤仪)、企业ERP系统(涵盖人员档案、设备台账)、第三方监测平台(气象、地质数据)等12类数据源,建立了统一的标准化数据库。所有数据经清洗、分类后标注时空标签,例如某区间隧道的混凝土浇筑时间、当前养护周期、周边土层压力值等关键信息均可一键调取,解决了过去“找数据靠跑腿、核信息对表格”的低效问题。
(二)核心模块:覆盖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
平台设置了三大功能模块:
- 风险动态监测模块:在施工现场部署2000余个智能感知设备(包括温湿度传感器、气体检测仪、视频监控AI摄像头),对深基坑开挖、盾构掘进、高空作业等高风险场景进行24小时监测。例如,当隧道内氧气浓度低于安全阈值或工人未正确佩戴安全帽时,系统自动触发声光报警并向责任人推送预警信息;
- 隐患闭环处置模块:建立“发现-上报-整改-复查-归档”的全流程线上流程。巡检人员通过移动终端上传隐患照片及定位后,系统自动生成整改任务单并派发至对应责任部门,整改结果需附现场复核影像,未达标的隐患将自动升级至上级督导,确保每个问题“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 应急指挥调度模块:集成应急预案库、物资储备清单(如防汛沙袋、救援担架的存放位置及数量)、专家联络表等资源,支持突发事件下的“一键启动”应急响应。通过GIS地图实时显示救援力量分布,结合AI算法推荐最优处置方案,大幅缩短应急决策时间。
三、落地实践:从“建平台”到“用平台”的深度赋能
平台的生命力在于应用。温州铁投集团通过三项举措推动其真正融入日常安全管理:
(一)制度重塑:配套制定《数字化安全管理办法》
明确各部门在平台使用中的职责边界(如工程部负责施工数据录入、设备部主导监测设备维护、安全部统筹预警处置),将平台数据应用纳入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例如隐患整改及时率低于95%扣减绩效分),倒逼全员主动使用平台而非流于形式。
(二)技术迭代:持续优化算法与交互体验
针对初期出现的“误报率高”问题(如传感器因环境干扰产生虚假信号),技术团队引入机器学习模型,通过历史数据训练优化预警阈值;同时简化移动端操作界面,巡检人员仅需3步即可完成隐患上报(拍照→选择类型→确认位置),老年员工也能快速上手。
(三)文化培育:开展“数字安全”主题培训
定期组织一线员工参与平台操作实训(如模拟隧道火灾应急处置流程),并通过案例复盘会分享“某项目因及时处理监测预警避免塌方事故”的成功经验,推动“数据说话、平台决策”的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四、成效验证:安全水平提升的量化答卷
经过两年多的运行,平台已覆盖温州地铁M1线、S2线等在建及运营线路,其价值通过一组数据得到印证:
| 指标项 | 建设前(2022年) | 当前(2025年) | 提升幅度 |
|----------------|------------------|----------------|----------|
| 隐患平均响应时间 | 45分钟 | 8分钟 | 82% |
| 重大风险漏检率 | 3.2% | 0.1% | 96.9% |
| 应急事件处置效率 | 2小时 | 30分钟 | 75% |
| 人员违规操作次数 | 月均120次 | 月均25次 | 79.2% |
更直观的变化发生在一线:施工人员逐渐养成了“作业前先查平台风险提示、巡检时必录平台数据”的习惯,管理人员则通过数据看板实时掌握全线安全态势,真正实现了从“人防”到“技防+智防”的跨越。
当数字化转型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转化为工地上的智能监测仪、手机里的隐患处置提醒、指挥中心的应急调度图,温州铁投集团的实践证明:安全生产管理平台的本质,是用技术的确定性对冲风险的不确定性,最终守护的是每一位乘客的安全出行与城市的平稳运行。这条以数字赋能安全的探索之路,仍在持续延伸。

蜜桃mama带娃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