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怀一中在课程改革中如何将AI技术融入日常教学? 仁怀一中在课程改革中如何将AI技术融入日常教学?具体在哪些学科场景落地?教师与学生分别承担什么角色?
仁怀一中在课程改革中如何将AI技术融入日常教学?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贵州省仁怀市第一中学作为区域重点中学,在课程改革中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日常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不仅是响应国家“教育新基建”政策的实践,更是回应“如何用技术赋能课堂效率提升”“怎样通过个性化学习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现实命题。学校从学科适配性、师生角色重构、技术伦理边界三个维度切入,逐步构建起“AI+教学”的常态化应用模式。
一、学科场景精准匹配:AI不是“万能钥匙”,而是“专项工具”
仁怀一中的实践首先解决了“AI该用在哪儿”的核心问题。学校没有盲目追求全学科覆盖,而是基于学科特性筛选重点场景:
| 学科类型 | 典型应用场景 | 技术支撑点 |
|----------------|-----------------------------|------------------------------|
| 语文/英语 | 作文智能批改与语言分析 | NLP文本语义识别、错误类型归类 |
| 数学/物理 | 习题动态推送与错题溯源 | 知识图谱构建、学情数据关联分析 |
| 化学/生物 | 实验模拟与微观过程可视化 | 3D建模与AR交互技术 |
| 历史/政治 | 时空背景资料智能检索 | 大数据关联推荐、史料数字化处理 |
例如在高中数学函数章节,教师利用AI系统生成分层习题库——基础薄弱的学生收到“图像绘制步骤分解”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则挑战“复合函数实际应用建模”。这种“因题施教”的模式,让班级数学平均分较改革前提升了12%,及格率提高18%。英语教研组则通过AI口语评测工具,实时反馈学生的发音准确度、语调流畅性,解决了传统课堂“一人发言、全班等待”的低效问题。
二、师生角色双向转型:从“技术使用者”到“教学共谋者”
AI技术的落地并非简单替代教师,而是重塑了“教”与“学”的互动关系。仁怀一中的教师团队经历了从“抗拒”到“主动设计”的转变过程:
- 教师的角色升级:数学组王老师分享:“以前批改作业要花两小时,现在AI十分钟完成基础批注,我专注分析全班错误分布,针对性设计讲评方案。”教师更多承担“学习设计师”角色——根据AI生成的学生能力雷达图,调整教学节奏;利用AI推荐的拓展资源,为学优生定制研究性课题(如“用机器学习预测本地气温变化趋势”)。
- 学生的主体激活:高一(3)班学生李同学提到:“AI学习助手会提醒我‘三角函数公式记忆薄弱’,推送定制练习;遇到不懂的概念,它能生成动画演示,比翻课本更直观。”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为“学习策略制定者”,通过AI反馈自主规划预习、复习路径,课堂参与度提高了35%。
值得注意的是,学校特别设置了“技术伦理课”,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禁止直接复制生成内容应付作业,强调“工具辅助思考而非替代思考”,培养“人机协同”的核心素养。
三、技术落地三重保障:硬件、培训与制度协同
为了让AI真正“扎根”课堂,仁怀一中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
1. 基础设施升级
投入专项资金建设“智慧教室”,配备交互式触控屏、学生端平板终端(覆盖率达100%),部署校内私有云服务器存储教学数据,确保隐私安全。实验室引入VR化学装置(如分子结构拆解)、AI编程机器人(用于信息技术课算法实践),让抽象知识具象化。
2. 教师能力培养
采用“分层培训+同伴互助”模式:新教师参加基础操作工作坊(如使用AI备课系统生成教案框架);骨干教师参与跨校教研,学习“AI+项目式学习”设计(如组织“校园垃圾分类优化”课题,用AI分析垃圾产生规律)。每学期举办“技术融合优质课大赛”,获奖案例汇编成校本教材。
3. 制度规范护航
制定《AI教学应用指南》,明确“三不原则”:不依赖AI替代教师情感关怀、不突破学科核心知识底线、不忽视特殊学生(如学困生、艺术特长生)的个性化需求。建立“双轨评价机制”——既考核学生学业成绩,也评估其信息素养、协作能力等AI时代必备技能。
四、现实挑战与应对:技术温度如何传递?
在实践中,仁怀一中也曾遇到典型问题:部分老年教师对触屏操作不熟练,初期产生畏难情绪;个别家长担心“AI用多了影响孩子独立思考”。对此,学校的解决方案务实而人性化:
- 针对教师群体,推出“一对一帮扶计划”——年轻教师结对指导老教师,将复杂功能简化为“一键操作模板”(如自动生成分层作业只需勾选难度等级);
- 面向家长开放“技术开放日”,展示AI如何辅助而非替代教学(如系统记录的学生课堂专注度曲线,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学习状态);
- 坚持“技术为教学服务”本质,所有AI工具使用前需经过学科组论证,确保符合课程标准,避免“为用技术而用技术”。
从最初的谨慎尝试到如今的常态化应用,仁怀一中的课程改革证明:AI技术的价值不在于炫酷的形式,而在于解决真实的教学痛点——它可以是数学老师的“精准辅导助手”,是语文教师的“作文诊断专家”,更是每个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隐形伙伴”。当技术真正融入教育的温度,课堂便有了更广阔的可能性。

蜂蜜柚子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