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中关于“旅游吸引物”的分类与开发原则,如何解释当前旅游目的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旅游学概论中关于“旅游吸引物”的分类与开发原则,如何解释当前旅游目的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这一矛盾背后,既涉及吸引物自身特性与开发方式的冲突,也折射出经济利益与生态价值的博弈——我们该如何平衡?
一、先理清基础:旅游吸引物到底怎么分类?
要理解矛盾,得先明白“旅游吸引物”是什么。简单说,它是能激发游客兴趣、促使其产生旅游行为的各类事物,既包括自然景观(如黄山云海、九寨沟彩池),也涵盖人文资源(如故宫古建、丽江古城民俗)。在旅游学概论中,通常按属性将其分为三大类:
| 分类维度 | 具体类型 | 典型代表 |
|--------------------|---------------------------|--------------------------------|
| 自然类吸引物 | 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 | 张家界奇峰、漓江山水、西双版纳雨林 |
| 人文类吸引物 | 历史遗迹、建筑群落、民俗活动 | 兵马俑、福建土楼、傣族泼水节 |
| 社会类吸引物 | 现代设施、节事活动、主题体验 | 上海迪士尼乐园、乌镇戏剧节 |
不同类型的吸引物,其核心价值与脆弱性差异极大——自然类依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文类承载历史记忆的不可再生性,社会类则需动态维护体验新鲜感。
二、开发原则:保护与利用的“平衡术”理论怎么说?
理论上,旅游吸引物的开发有一套明确原则,核心是“可持续利用”。具体包括:
- 原真性原则:保持吸引物的原始风貌与文化内涵(如古建筑不盲目翻新,保留原有结构与材料);
- 适度性原则:控制开发强度,避免超环境承载力(如限制每日游客量,防止生态破坏);
- 共生性原则:让开发服务于保护(如通过门票收入反哺文物修缮,用旅游收益支持社区参与保护)。
这些原则的本质,是让“利用”成为“保护”的手段,而非对立面。但现实往往更复杂。
三、现实矛盾:为什么保护与利用总“打架”?
从丽江古城过度商业化导致原住民流失,到敦煌莫高窟因游客呼吸湿度加速壁画风化,再到张家界为建索道破坏山体植被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警告……这些案例暴露了一个核心问题:当短期经济利益与长期生态/文化价值冲突时,开发容易“跑偏”。
具体矛盾体现在三方面:
1. 开发动机偏差:“赚快钱”挤压保护空间
部分地方政府或企业将旅游吸引物视为“摇钱树”,优先追求门票收入与投资回报,忽视保护投入。例如某古镇为增加商铺数量,拆除原有民居改建仿古建筑,虽短期内提升了商业密度,却让古镇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气息与历史真实性。
2. 载体特性限制:有些资源“经不起折腾”
自然类吸引物对环境变化极其敏感——九寨沟的水体颜色依赖特定藻类与矿物质浓度,游客过多导致的富营养化会让彩池褪色;人文类吸引物则面临“不可逆损伤”——敦煌壁画在强光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下加速氧化,任何修复都难以还原原始笔触。
3. 利益分配失衡:保护责任与收益不对等
当地社区常被排除在开发决策之外,既要承担资源损耗的成本(如水源污染影响生活用水),却难以公平分享旅游收益。这种矛盾可能引发居民对保护的抵触(如私自开垦保护区土地),进一步加剧资源破坏。
四、破局思路:如何找到保护与利用的“最大公约数”?
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让“保护”与“利用”从对立转向协同。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可尝试以下路径:
1. 分类施策:根据吸引物特性定制开发模式
- 自然类:严格划定生态红线,采用“预约游览+限量进入”(如西藏珠峰大本营限制每日登山人数),同时用科技手段替代人工干预(如无人机监测冰川变化);
- 人文类:以“活态保护”为主,保留原住民生活场景(如安徽宏村村民仍居住在古民居中,通过民宿经营获得保护动力),避免过度舞台化表演;
- 社会类:注重体验设计而非规模扩张(如主题公园通过更新游乐项目保持吸引力,而非不断圈地扩建)。
2. 制度保障:用规则约束开发行为
建立“保护优先”的规划体系——所有开发项目需提交环境影响评估与文化遗产影响报告,通过后才能动工;同时完善利益共享机制,例如规定旅游门票收入的固定比例(如30%-50%)用于资源维护,社区可通过合作社形式参与经营分红。
3. 技术赋能:用创新降低保护压力
利用数字化技术缓解实体资源损耗——敦煌研究院推出“数字藏经洞”,游客可通过VR设备沉浸式观赏壁画细节,减少进入洞窟的人数与时长;黄山景区推广“云旅游”直播,分流部分游客需求,降低核心区的承载压力。
4. 共识培育:让保护成为共同责任
通过教育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如设置“无痕游览”提示牌,鼓励轻徒步、零废弃),同时提升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如开展遗产保护培训,让居民成为“讲解员+监督者”)。只有当开发者、管理者、游客与居民形成合力,保护才能真正落地。
旅游吸引物的保护与利用矛盾,本质上是发展观的选择题——是选择“竭泽而渔”的短期狂欢,还是“细水长流”的永续共生?答案或许藏在每一次开发决策的权衡里,藏在每一位参与者对资源的敬畏中。当我们学会用更精细的方式对待吸引物,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终将找到更优解。
【分析完毕】

蜂蜜柚子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