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虞城在推进非遗工坊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传统技艺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
河南虞城在推进非遗工坊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传统技艺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如何通过非遗工坊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一、挖掘本土非遗资源,夯实传承基础
河南虞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如木兰传说、剪纸、泥塑、柳编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传统技艺不仅是地方文化的象征,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
- 深入调研,摸清家底:组织文化工作者、非遗专家走村入户,对县内非遗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建立非遗资源数据库,明确哪些技艺具备产业化潜力。
- 筛选重点,分类保护:根据技艺的传承状况、市场需求和带动就业能力,优先选择如草编、刺绣、传统食品加工等易于推广且与现代生活贴近的项目,作为非遗工坊建设的主攻方向。
- 记录整理,活态传承:通过影像、文字等方式,对濒危技艺进行抢救性记录,同时鼓励老艺人带徒授艺,确保传统技艺“活下来”。
二、打造非遗工坊平台,连接传承与市场
非遗工坊不仅是技艺传承的场所,更是连接乡村生产与外部市场的桥梁。虞城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推动工坊成为乡村振兴的“微引擎”。
- 政策驱动,规范建设: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非遗工坊给予场地、资金、税收等优惠,明确工坊需兼具“传承教学+产品生产+展示销售”功能。
- 因地制宜,灵活布局:根据各村特色,将工坊建在技艺传承人集中地、文化村落或乡村旅游区,如利用闲置校舍、民宅改造,降低建设成本的同时融入乡村肌理。
- 利益联结,带动就业:工坊优先吸纳留守妇女、老人、脱贫户参与,通过“师傅带徒+计件工资”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学技艺、赚收入,例如某村柳编工坊带动周边30余户年均增收2万元。
三、融合现代需求,创新传承形式
传统技艺要焕发新生,需打破“只守老样子”的局限,通过设计赋能、渠道拓展,让老手艺对接新消费。
- 产品设计年轻化:联合高校设计团队,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生活用品(如茶具、服饰、家居装饰),既保留传统纹样,又符合当代审美,例如虞城剪纸工坊开发的文创书签、装饰画成为网红爆款。
- 电商直播拓销路:培训村民掌握短视频拍摄、直播带货技能,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开设“非遗工坊”账号,展示制作过程并直接销售产品,部分工坊线上销售额占比超40%。
- 文旅融合增体验:结合乡村旅游,推出“非遗研学”“手作体验”项目,游客可亲手参与制作并购买成品,既提升收入又传播文化,如木兰传说相关工坊与景区合作,年接待研学团队超千批次。
四、培育人才梯队,激活内生动力
传承的关键在人,虞城通过“引才+育才”双轨并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非遗传承体系。
- 吸引外部人才返乡:出台激励措施,鼓励有技术的返乡青年、非遗专业毕业生扎根乡村,担任工坊技术指导或运营管理者,带来市场思维与管理经验。
- 培养本土“新匠人”:定期举办技艺培训班,针对不同年龄段村民设置课程(如老年人学基础技法,年轻人学创新设计),累计培训超500人次,涌现出一批“90后”非遗传承主力。
- 建立激励机制:对在传承与创新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团队给予奖励,例如评选“虞城非遗年度人物”,增强从业者的荣誉感与归属感。
五、多方协同联动,形成发展合力
非遗工坊的长期发展离不开政府、企业、社会的共同参与,虞城通过资源整合,构建“共建共享”的生态圈。
- 政府搭台,统筹资源:文旅、农业、人社等部门联动,将非遗工坊纳入乡村振兴项目库,在基础设施建设、技能培训、品牌推广等方面提供支持。
- 企业赋能,提升价值:引入或培育本地龙头企业,与工坊签订订单协议,提供原材料采购、技术标准、市场渠道等支持,例如某食品加工企业与非遗糕点工坊合作,将传统口味标准化并推向全国市场。
- 社会参与,扩大影响:通过公益活动、文化展览等形式,邀请媒体、艺术家、消费者走进工坊,讲述非遗故事,提升公众认知度与参与感。
独家见解:从“活下来”到“火起来”,关键在“用起来”
在我(历史上今天的读者www.todayonhistory.com)看来,河南虞城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核心逻辑:非遗传承不是“博物馆式”的保存,而是要让技艺“用起来”“活在当下”。当村民通过工坊既能守住老手艺,又能过上好日子,乡村振兴便有了最鲜活的文化注脚——传统技艺不再是“过去的遗产”,而是“未来的财富”。数据显示,虞城已建成20余个非遗工坊,带动近千名村民就业,相关产品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这正是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双赢的生动注解。

虫儿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