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瓦儿歌三只小熊在幼儿园教学中如何帮助孩子认识高音和低音?
在幼儿园的音乐课堂上,怎么借助这首儿歌让孩子直观感受高音和低音的区别呢?
一、歌词段落与音高的对应引导
在教唱《三只小熊》时,可先让孩子熟悉歌词:“有三只小熊住在一起,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熊爸爸呀胖乎乎,熊妈妈呀很美丽,熊宝宝呀真可爱,一天一天长大啦。” 重点在于歌词对应的旋律音高:唱到“熊爸爸”时,旋律通常偏低沉,对应低音;唱到“熊宝宝”时,旋律会明显变高,对应高音。 通过反复跟唱,孩子会逐渐发现“爸爸”的声音听起来“低低的、重重的”,“宝宝”的声音“高高的、尖尖的”。这是因为儿歌创作者巧妙地用音高匹配了角色的形象特征,符合孩子对“大”和“小”的直观认知。
二、动作辅助强化音高感知
单纯听唱可能不够,加入动作能让孩子更深刻感知。 - 唱“熊爸爸”(低音)时,带领孩子双手放在腹部,身体微微下沉,模仿熊爸爸厚重的步伐; - 唱“熊宝宝”(高音)时,让孩子双手举过头顶,身体轻轻踮起,像小熊宝宝蹦跳的样子。 这样的动作设计能将抽象的音高转化为具象的身体感受,孩子在抬手和下沉的对比中,能清晰区分“高音时身体向上,低音时身体向下”。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这种“身体记忆”比单纯听觉记忆更持久,尤其适合3-5岁孩子的认知特点。
| 角色 | 音高类型 | 对应动作示例 | |------------|----------|--------------------| | 熊爸爸 | 低音 | 双手放腹部、身体下沉 | | 熊妈妈 | 中音 | 双手放胸前、自然站立 | | 熊宝宝 | 高音 | 双手举头顶、踮脚蹦跳 |
三、游戏互动巩固音高认知
设计小游戏能让学习更有趣。 - “声音找家”游戏:准备分别写有“高音宝宝家”和“低音爸爸家”的两个区域,播放儿歌片段,当听到“熊宝宝”的高音时,孩子跑到“高音宝宝家”;听到“熊爸爸”的低音时,跑到“低音爸爸家”。 - “声音模仿秀”:让孩子轮流模仿“熊爸爸”的低音说话或唱歌,再模仿“熊宝宝”的高音,其他孩子判断“他模仿的是高音还是低音呀?” 这些游戏符合幼儿园孩子爱动的天性,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会主动关注音高的差异,加深理解。
四、乐器配合增强音高体验
借助简单的打击乐器辅助教学效果更好。 - 用大鼓或低音乐器(如木鱼慢速敲击)配合“熊爸爸”的低音部分,让孩子感受“低音的声音闷闷的、震动强”; - 用三角铁或碰铃配合“熊宝宝”的高音部分,让孩子发现“高音的声音清脆、震动弱”。 通过听乐器声音与唱儿歌的结合,孩子能从“听觉+视觉+触觉”多维度感知高音和低音的不同。实际教学中,孩子们对乐器的兴趣往往能带动他们更主动地探索音高奥秘。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觉得这类经典儿歌在幼儿音乐启蒙中特别重要。现在幼儿园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而借助孩子熟悉的儿歌来教高音、低音,既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又能让学习变得轻松有趣。关键是要把抽象的音乐概念转化为孩子能看到、摸到、做到的具体体验,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理解和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