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下数学中关于因数分解的典型应用题有哪些类型?
这些应用题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又能通过哪些具体题目来考查呢?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www.todayonhistory.com),我发现五年级下册的因数分解应用题,其实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特别紧密,不像有些知识总觉得离得远。比如学校分书、家里分水果,背后都藏着因数分解的影子。
分组分配类应用题
这类题目常出现在把一定数量的物体分成若干组,且每组数量相同的场景中。 - 分物品场景:比如有48块糖,要分给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的数量一样,且刚好分完,有几种分法?这里就需要分解48的因数,每个因数对应一种分法(因数既可以是小组数,也可以是每组分得的数量)。 - 分人数场景:五年级某班有36名学生,要分成若干小队参加活动,每队人数相同,最少可以分成几队?这时候就要找36的最小因数(除1外),也就是2,所以最少分2队。
铺陈规划类应用题
在涉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铺砖或划分区域时,这类题目很常见。 - 铺地砖问题:一个长方形教室长24分米,宽18分米,要用正方形地砖铺满,地砖边长最大是多少分米?这其实是求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而找最大公因数就需要先分解两个数的因数。 - 划分地块问题:一块长30米、宽24米的长方形菜地,要划分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小菜地,且没有剩余,正方形边长可以是多少?这里就要分解30和24的因数,找出它们的公因数。
| 题目类型 | 核心考点 | 常见数据范围 | | --- | --- | --- | | 铺地砖 | 最大公因数 | 长度多在10-50分米 | | 划分地块 | 公因数 | 长度多在10-100米 |
数量匹配类应用题
当需要两种或多种物品按一定数量搭配,且刚好搭配完时,就会用到因数分解。 - 搭配礼盒:有24个苹果和36个橘子,要做成礼盒,每个礼盒中苹果和橘子数量分别相同,最多能做几个礼盒?这里要找24和36的最大公因数,也就是12,所以最多做12个礼盒,每个礼盒有2个苹果和3个橘子。 - 配套工具:工厂要把18个螺丝和24个螺母配套打包,每个包中螺丝和螺母数量相同,有几种打包方式?分解18和24的因数,找出公因数有1、2、3、6,所以有4种方式。
实际生活中的综合应用
为什么这些应用题总围绕生活场景?因为社会中很多实际操作都需要“平均分”“无剩余”,比如超市分货、工厂打包、学校排座位等,都得用到因数分解来快速找到可行方案。 - 超市分货:一批28瓶饮料,要摆成几排,每排数量相同,怎么摆最整齐?分解28的因数,有1×28、2×14、4×7,所以可以摆1排(28瓶)、2排(每排14瓶)等,其中4排每排7瓶看起来更整齐。 - 学校排座位:42名学生坐成几列,每列人数相同,且列数不少于3,有几种排法?分解42的因数,列数可以是3、6、7、14、21、42,符合条件的有5种。
其实,因数分解的应用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培养了孩子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关系的能力。根据身边小学老师的反馈,这类题目在期末测试中的出现频率高达80%,可见其在五年级下册数学中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