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英作为豫剧崔派传人,其代表作品《卖苗郎》的唱腔设计是怎样巧妙地在坚守传统戏曲韵味的同时,又融入现代艺术表达,从而让这部经典作品在当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的呢?
一、坚守崔派精髓,筑牢传统根基
张宝英作为崔兰田先生的得意门生,在《卖苗郎》的唱腔设计中,首先坚定不移地继承了崔派艺术的核心特质。崔派以悲剧见长,唱腔深沉浑厚、委婉缠绵,善于通过细微的声腔变化刻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例如在“哭坟”一折中,张宝英运用崔派标志性的,节奏舒缓,拖腔悠长,将柳迎春丧夫后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对气息的控制、声音的强弱对比,都严格遵循崔派“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原则,让观众在熟悉的韵味中感受到传统戏曲的魅力。这种对传统的坚守,是其唱腔设计的“根”与“魂”,如果脱离了崔派的基本范式,所谓的融合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同时,她并非简单模仿,而是在深刻理解崔派艺术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比如在一些关键唱句的处理上,她会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和对人物的理解,在保持崔派韵味的前提下,对个别音符的高低、节奏的顿挫进行微调,使其更贴合自身的演唱特点和现代观众的听觉习惯,但这种调整是在传统框架内的“微调”,而非颠覆性的“重构”。
二、情感表达的深化与具象化,贴近现代审美
现代观众更注重戏剧人物情感的真实性和深度。《卖苗郎》中柳迎春这一角色命运多舛,经历了丈夫被害、家境败落、忍痛卖子、婆媳相依等一系列人生磨难。张宝英在唱腔设计上,特别注重将抽象的情感通过具体的声腔形态展现出来,使其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她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程式化的悲情演绎,而是深入挖掘角色在不同情境下的细微心理活动。
在“卖苗郎”一场,当柳迎春决定卖掉亲生儿子时,内心的痛苦、不舍与无奈交织。此时的唱腔,张宝英采用了转再转的复杂板式组合。的叙事性强,她用平稳中带着哽咽的语调交代卖子的缘由;转入时,节奏加快,表现她内心的焦灼与挣扎;而当与儿子诀别时,又突然转为,声音颤抖,泣不成声,甚至加入一些泣音、气音等技巧,将一个母亲撕心裂肺的痛楚具象化。这种处理方式,打破了传统戏曲中某些情感表达的模式化,让情感的流露更加自然、真实,更能触动现代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点。
三、节奏与板式的灵活运用,增强戏剧张力
传统豫剧的板式有其固定的结构和节奏特点,但在现代戏剧冲突的展现上,有时可能显得节奏稍缓。张宝英在《卖苗郎》的唱腔设计中,对传统板式进行了灵活的拆分、重组和节奏上的调整,以增强戏剧的张力和节奏感。她会根据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情绪的起伏,恰到好处地运用不同的板式组合,使唱腔张弛有度,波澜起伏。
例如在婆媳相认等高潮场面,她会运用节奏紧凑、情绪激昂的或的形式,将矛盾冲突推向顶点,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戏剧张力。而在一些抒情段落,则会选用节奏舒缓的或,给观众留下品味和思考的空间。这种对节奏的巧妙把握,使得传统唱腔在现代舞台上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对戏剧情节紧凑性的要求。她不是为了“快”而快,而是为了“情”而变,一切服务于人物塑造和剧情发展。
四、借鉴现代声乐技巧,优化声音表现力
在保持豫剧演唱特色的基础上,张宝英也适度借鉴了一些现代声乐的科学发声方法,以拓展嗓音的音域、增强声音的穿透力和持久力,使唱腔更具表现力。这并非是要将豫剧“歌剧化”或“民歌化”,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
比如在一些高音区的演唱,她会运用现代声乐中关于气息支持和共鸣位置的技巧,使声音更加稳定、饱满,而不是传统戏曲中单纯依靠“喊嗓”的方式。在处理一些弱音、气音时,也会借鉴现代声乐的控制方法,使其更加细腻、柔和。这种借鉴是潜移默化的,观众听到的依然是地道的豫剧味儿,但能感受到声音的质感和表现力有了一定的提升。特别是在大型剧场演出或面对麦克风时,经过优化的声音更能清晰地传递到每个角落,确保艺术效果的完整呈现。这是艺术家根据时代发展和演出条件变化做出的必然选择,也是传统艺术与时俱进的一种体现。
在当今社会,传统戏曲面临着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如何在现代文化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的挑战。张宝英对《卖苗郎》唱腔设计的探索,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她证明了传统戏曲并非一成不变的“老古董”,而是可以通过与现代艺术表达的巧妙融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种融合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在坚守核心价值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据我所知,许多地方戏曲剧种都在进行类似的尝试,这既是市场的需求,也是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使然。只有深深扎根于传统的沃土,同时积极吸收现代艺术的养分,传统戏曲才能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