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首页 传统节日 24节气 企业成立时间 今日 问答 中文/English
首页 > 问答 > 息县第一高级中学如何通过“家校社共育立方体”模式实现全员育人?

息县第一高级中学如何通过“家校社共育立方体”模式实现全员育人?

小卷毛奶爸

问题更新日期:2025-07-28 11:40:02

问题描述

你是否想知道息县第一高级中学是怎样巧妙搭建“家校社共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你是否想知道息县第一高级中学是怎样巧妙搭建“家校社共育立方体”模式,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育人力量,真正实现全员育人的呢?这背后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具体做法呢?

在教育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学校、家庭、社会就像三个不可或缺的支点,共同支撑起学生成长的天空。息县第一高级中学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创新性地提出了“家校社共育立方体”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各方独立运作的壁垒,让育人的能量从四面八方汇聚,真正做到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一、立方体之“家校协同面”:搭建信任桥梁,共筑育人基础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校协同是“家校社共育立方体”的核心基本面。

  • 常态化沟通机制:学校定期组织线上线下家长会、班级微信群实时互动、班主任家访月活动等,确保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学校也能掌握学生在家表现。比如,每月一次的“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听课、参观校园管理,亲身感受学校的教育教学氛围,增强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认同。
  • 家长学校赋能:开设系列家长课程,内容涵盖青春期心理健康、亲子沟通技巧、生涯规划指导等,帮助家长提升教育素养,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还会邀请教育专家、优秀家长分享经验,为家长答疑解惑。

二、立方体之“校社联动面”:整合社会资源,拓展育人空间

社会是广阔的大课堂,蕴藏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校社联动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和体验的平台。

  • 研学实践基地共建:学校与当地的博物馆、科技馆、红色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建立稳定的研学实践基地。学生们走出校园,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开阔眼界、增长才干。例如,组织学生到科技馆参观体验,激发科学探索精神;走进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爱国主义熏陶。
  • 志愿导师进校园:邀请社会各界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艺术家等担任志愿导师,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指导社团活动。这些“校外辅导员”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认识世界的新窗户。

三、立方体之“家校社融合提升面”:多方聚力,实现育人增值

这是“立方体”的顶层设计,旨在通过家校社的深度融合,产生“1+1+1>3”的育人效果。

融合举措具体做法育人目标
协同开展主题活动围绕节日、纪念日或社会热点,联合策划开展如“感恩孝亲”“环保公益行”等主题活动,家校社共同参与组织与实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和综合素养,让教育在实践中深化。
共育评价体系构建改变单一的学校评价模式,引入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维度,对学生的品德行为、社会实践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价。更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发展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家长和社会更科学地看待教育成果。
问题共商共解机制针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或个性化需求,定期召开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工作者等共同参与的研讨会,群策群力寻找解决方案。形成教育合力,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困惑,为学生营造更健康的成长环境。

通过这样“家校社共育立方体”模式的构建,息县第一高级中学就像一个精密运作的育人机器,家庭的温暖、学校的严谨、社会的广阔,三者有机融合、相互支撑,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关怀与引导。每个学生都能在这样的立体育人环境中,汲取成长所需的养分,最终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种模式不仅让教育更有温度、更有广度,也让“全员育人”的理念落到了实处,惠及到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