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宣言》全称《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于1935年8月1日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该宣言未明确将蒋介石纳入统一战线,后续中共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策略。
未明确将蒋介石纳入统一战线的原因
原因 | 具体说明 |
---|---|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 当时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集中兵力围剿红军,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这种立场使得中共难以将其视为合作对象,必须先抵抗蒋介石对红军的进攻。 |
民族资产阶级抗日态度的转变 |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发生明显变化,有抗日和民主的要求。中共认为争取这些中间势力,建立更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可行且必要的,重点放在团结这些力量上。 |
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影响 | 共产国际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这一精神起草《八一宣言》。此时中共更多考虑的是团结国际和国内的进步力量,蒋介石政府亲帝反苏的外交政策使其不在统战考虑范围内。 |
后续策略调整
- 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1936年,随着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蒋介石对日态度有所转变。中共中央适时调整政策,放弃“抗日反蒋”口号,确定“逼蒋抗日”的总方针。1936年5月,红军发表《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不再称蒋介石为“卖国贼”,而称“蒋介石氏”。
- “联蒋抗日”的实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标志着中共“联蒋抗日”政策的确立。随后,国共两党经过多次谈判,最终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