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共国际师由共青团青少年组成,平均年龄不足18岁,建制独特,承担特殊历史使命,是红军史上罕见的“青年军”。
成员年龄与组织结构
类别 | 数据/描述 |
---|---|
成立时间 | 1933年8月 |
平均年龄 | 约15-18岁 |
首任领导 | 萧华(17岁任政委) |
总人数 | 约1万余人(含大量少先队员) |
特点:士兵多为共青团员、少先队员,部分战士仅12-14岁,被称为“娃娃兵”。
成立背景与使命
- 历史需求
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兵源紧缺,中共号召青少年参军,提出“武装保卫苏维埃”口号。 - 政治意义
作为共产国际青年组织分支,少共国际师体现“革命后备军”理念,强化青年与红军的纽带。
战斗经历与结局
战役名称 | 时间 | 结果与影响 |
---|---|---|
团村战役 | 1933年12月 | 击退国军3个师,伤亡近千人 |
石城保卫战 | 1934年10月 | 阻敌7天,全师仅存2700余人 |
改编与归宿:1935年2月,因伤亡过重撤销番号,余部编入红一军团,继续参与长征。
特殊历史地位
- 青年动员典范:共青团中央直接领导,开创青少年成建制参军先例。
- 精神象征:以“一切为了苏维埃”为口号,展现青少年革命热情与牺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