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人民的名义》进行解说时,要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平衡艺术创作与现实反腐案例之间的关联性呢?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方法:
一、基于现实案例塑造角色
现实中的腐败官员具有多样性,他们的性格、行为模式各有不同。解说中可指出剧中角色在现实中的原型特点,比如祁同伟这个角色,他的出身贫寒但野心勃勃,为了权力不择手段,在现实中可能有类似为了个人利益不惜违法乱纪的官员原型。通过分析这种基于现实的角色塑造,让观众理解艺术创作是源于生活的。
二、借助艺术手法呈现案例本质
艺术创作往往会采用夸张、象征等手法。在解说中可以点明剧中一些情节是如何运用这些手法来反映现实反腐案例的本质。例如,大风厂股权纠纷这一情节,通过艺术化的冲突展现了官商勾结、权力寻租等腐败现象的本质,解说时可以结合现实中类似企业权益受损背后的腐败问题进行阐述。
三、遵循创作规律合理改编
艺术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在情节设置、节奏把控上进行合理安排。解说中可以说明剧中对现实反腐案例的改编是如何遵循这些规律的。比如,将多个现实案例的元素进行整合,创造出一个更具戏剧性的故事。像剧中赵德汉这个角色,将现实中不同贪官的敛财手段集中展现,既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又能让观众看到腐败现象的多样性。
四、保持客观态度评论
在解说过程中,要以客观的态度看待艺术创作与现实案例的关联。既不能过度夸大艺术创作对现实的映射,也不能忽视其反映现实的意义。例如,对于剧中一些比较极端的情节,要向观众说明这是艺术加工的结果,但背后反映的腐败问题是真实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