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国时期,该机构名义归属傀儡政权,实际通过人事任免、军事介入及经济渗透被日本全面操控。
一、组织架构设计中的权力架空
层级 | 名义负责人 | 实际控制者 | 核心手段 |
---|---|---|---|
委员会高层 | 华人委员长 | 日本顾问团 | 每周秘密会议决策 |
铁路管理局 | 伪满官员 | 满铁株式会社 | 技术标准与调度权垄断 |
航运管理处 | 地方代表 | 关东军运输参谋部 | 船舶分配军事优先原则 |
公路建设科 | 技术官僚 | 日本建设兵团 | 战略道路规划主导权 |
二、关键岗位的双轨控制体系
-
顾问制度渗透
所有部门设立「嘱托」「参与」等日籍顾问职位,形成从总务处到基层车站的垂直监控网络。1935年数据显示,75%的科级以上会议需日本顾问联署方可生效。 -
军事机关直控
关东军设置「交通监督官」体系,直接干预列车时刻表制定与物资运输,1938年后强制实行「军需优先」货运政策,民用运输占比不足30%。
三、经济命脉的实质把控
- 资金管控:所有预算需经横滨正金银行审核
- 技术垄断:铁路轨距(1435mm改1067mm)、信号系统全面日式化
- 物资调配:燃油、钢材等战略物资由三井物产专营
四、应急机制的军事化改造
设立「非常时期运输统制会」,直属关东军司令部管辖。该机构可越过伪满行政体系,直接征用民间车辆船舶,并实施「运输军事裁判权」,形成完整的战备交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