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3-21 13:14:04 阅读:184
1953年,沈阳飞机厂(现沈飞集团)启动对苏联米格-19战斗机的逆向工程。初期以米格-19P(全天候截击型)为原型,代号“东风102”,1959年9月23日由试飞员吴克明完成首飞。然而因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中断技术援助,图纸与工艺标准的缺失导致早期型号存在结构强度不足、飞行抖动等问题,仅生产33架即被叫停。
1961年,国防工委决定集中力量攻克技术难关,通过优化气动布局、强化机身结构,最终于1962年完成符合实战要求的歼-6基本型。1963年12月5日,首批量产机交付部队,宣告中国迈入超音速战机时代。
指标 | 数据 | 对比参考(米格-19S) |
---|---|---|
机长 | 12.54米 | 12.5米 |
翼展 | 9.2米 | 9.0米 |
最大速度 | 1.43马赫(1490公里/小时) | 1.35马赫 |
实用升限 | 17500米 | 18000米 |
动力系统 | 2×涡喷-6发动机 | RD-9B发动机 |
武器配置 | 3×30毫米航炮+2×霹雳-2导弹 | 3×30毫米航炮 |
歼-6采用大后掠中单翼设计,配备涡喷-6发动机,兼具高空拦截与近距格斗能力。相比苏联原版,中国改进型增加导弹适配能力,并优化了低空操控性。
1964至1968年,歼-6在东南沿海与西南边境的防空作战中击落击伤美制、台制战机22架,包括F-104C“星战士”、F-4C“鬼怪”、A-6A“入侵者”等机型,自身无一损失。典型案例包括:
歼-6家族涵盖侦察、教练、攻击等多功能变体,总产量达5205架,出口至阿尔巴尼亚、巴基斯坦等16国。代表性改进包括:
巴基斯坦在1971年印巴战争中大量使用歼-6,其灵活性与低维护成本深受好评,促使巴方增购并建立维修线。
2010年6月12日,歼-6全面退出空军序列,但并未退出历史舞台:
从1963年列装至2010年退役,歼-6不仅守护了中国领空47年,更推动航空工业建立起完整的研发、生产、改进体系,为歼-10、歼-20等后续型号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