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3-21 11:17:03 阅读:239
1913年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逐步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并于1915年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换取支持,同年12月12日宣布复辟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定次年为洪宪元年。此举引发全国震动,反对声浪高涨。
云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毗邻英属缅甸、法属越南)和革命传统(辛亥革命后保留大量新军力量),成为反袁核心。唐继尧秘密扩军至1.5万人,并与蔡锷、李烈钧等革命领袖达成共识。1915年12月25日,三人联名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成立护国军政府,拉开护国战争序幕。
护国军分为三路,形成对北洋军的战略包围:
部队番号 | 总司令 | 进军方向 | 战略目标 |
---|---|---|---|
第一军 | 蔡锷 | 四川 | 控制长江上游,威胁华中 |
第二军 | 李烈钧 | 广西、广东 | 切断北洋军南下通道 |
第三军 | 唐继尧(兼) | 云南、贵州 | 巩固后方,伺机入湘 |
袁世凯急调8万北洋军分三路攻滇:曹锟率主力自湘黔进逼,张敬尧部由川南夹击,龙觐光部从广西包抄。护国军以寡敌众,却凭借高昂士气和灵活战术占据主动。
1916年1月,蔡锷率第一军主力入川,与北洋军激战于泸州、纳溪。2月,棉花坡高地争夺战爆发。护国军不足5000人,对阵张敬尧部2万精锐。蔡锷采用“昼守夜袭”战术,组织敢死队突袭北洋军炮兵阵地,缴获火炮12门,扭转战局。此役迫使袁世凯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但护国军继续要求其下台。
同期,李烈钧第二军在广西击溃龙觐光部,黔军王文华部攻占湘西沅州,全国17省相继独立,北洋体系土崩瓦解。
护国运动虽终结帝制,却未能根除军阀割据。其意义在于:
时间 | 事件 | 影响 |
---|---|---|
1915.12.25 | 云南独立,护国军成立 | 反袁军事行动正式启动 |
1916.01.21 | 护国军攻克叙府(今宜宾) | 打开入川门户,震慑北洋中枢 |
1916.03.15 | 广西宣布独立 | 切断龙觐光部退路,两广局势逆转 |
1916.06.06 | 袁世凯病逝 | 护国运动取得名义胜利,军阀混战开始 |
这场以“为四万万人争人格”为口号的运动,用鲜血证明了共和制不可逆转,也为后续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