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12 14:22:30 阅读:225
2025年2月28日上午,伴随汽笛长鸣,白色船体的“大洋一号”缓缓驶入青岛奥帆中心码头。此次航行历时369天,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累计航程超6.4万海里,创下我国单一航次覆盖海域最广、科考目标最多元化纪录。船上搭载的218名科研人员来自32家国内外机构,涵盖地质、生物、环境等多学科领域,完成9个航段作业,包括海底热液硫化物勘探、多金属结核采样及极端环境生物基因解析等任务。
1.海底资源勘探实现跨越式突破
本航次在三大洋共发现16处海底热液活动区,其中南大西洋5处、东太平洋11处,首次在印度洋观测到超基性岩大面积出露现象。科考团队通过自主研制的3500米级无人缆控潜水器(ROV)获取硫化物烟囱体样本逾200公斤,为研究海底成矿机制提供关键材料。
2.极端环境生物研究取得新发现
在印度洋热液区一次性捕获200余只热液盲虾,创单次生物采样数量之最。同时采集到海葵、管状蠕虫等热液生物标本,建立全球首个深海热液盲虾基因图谱,为极端环境生命演化研究开辟新路径。
3.海洋环境数据填补科研空白
通过布放深海综合锚系浮标观测系统,连续获取西南印度洋水温、盐度及海流数据超40万组,首次揭示该区域季节性能量传输规律。海底地震台阵探测覆盖面积达7万平方公里,绘制出首张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地质活动图谱。
装备名称 | 应用场景 | 突破性表现 |
---|---|---|
深海岩芯钻机 | 多金属结核区 | 获取5000米水深原状沉积物样本 |
声学深拖系统 | 海山区地形测绘 | 分辨率达0.5米的精细海底地形建模 |
生物组合取样器 | 热液喷口生态调查 | 实现生物-环境参数同步采集 |
近底地震探测仪(OBS) | 洋中脊构造分析 | 首次捕获慢速扩张带微震信号 |
本航次深化与德、美、俄等国科研机构协作,完成三大洋12个联合观测站布设。德国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提供的高精度温盐深仪(CTD)与我国自主研发设备实现数据互联,建立跨海域环境参数对比模型。在太平洋公海区域,中美联合团队首次实施跨学科生态评估,为国际渔业资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作为服役超40年的“大洋功勋船”,“大洋一号”即将启动新一轮技术改造。2025年计划加装无人遥控潜水器(ROV)专用绞车和艉部A型架,提升甲板作业效率30%。改造后的船舶将重点支撑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区、印度洋热液区的长期监测网络建设,并为2030年载人深潜器协同作业提供母船支持。
青岛港现已形成以“大洋一号”“深海一号”“雪龙2号”为核心的科考船队,年保障深海探测任务超20项。随着国产装备迭代与国际合作深化,我国正从深海资源勘探向生态系统管理、基因资源开发等前沿领域延伸,持续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中科院当时有多少科学家参与野外科学考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 2025-06-27 19:35:51]
中科院曾组织大规模野外考察,科研人员活跃于多个重点区域,
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座科学考察站名称是什么?建成时间是哪一天? [ 2025-05-28 13:44:46]
中国首座南极科学考察站标志着极地探索的重要里程碑,其建成推动了我国极地科研事业
洛阳漂流队与同期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的目标有何异同? [ 2025-05-25 13:00:05]
两支队伍均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长江漂流热潮中,但定位与行动逻辑
漂流队在金沙江段进行了哪些重点科学考察?发现了哪些地质灾害现象? [ 2025-05-24 01:46:04]
漂流队对金沙江段进行科学考察意义重大,能深入了解该区域地质、生态等状况,
登顶成功后是否有相关科学考察或生态研究开展? [ 2025-05-19 06:03:44]
登顶成功后通常会开展相关科学考察或生态研究。以珠穆朗玛峰为例,登山者登顶后,科研团队会借此机会进行
此次科学考察对国际地理学与探险史有何里程碑意义? [ 2025-05-14 09:50:30]
通过填补地理空白、推动技术革新及深化国际合作,此次考察为人类认知自然提供了全新范
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由哪些成员组成?队伍的平均年龄是多少? [ 2025-05-03 13:24:01]
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成立于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