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戈理的文化归属争议折射乌克兰与俄罗斯在历史认同与民族叙事上的深层分歧。
一、身份认同的核心分歧
立场维度 | 乌克兰观点 | 俄罗斯观点 |
---|---|---|
出生地与民族性 | 强调果戈理出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家族具有哥萨克血统,早期作品(如《狄康卡近乡夜话》)以乌克兰民俗为题材 | 认为果戈理成长于俄罗斯帝国语境,创作语言为俄语,主要文学成就(如《死魂灵》《钦差大臣》)聚焦俄罗斯社会问题 |
文化归属逻辑 | 主张其创作根源植根于乌克兰民间文化,苏联时期被“俄罗斯化”叙事压制 | 强调其属于俄语文学传统,是“泛斯拉夫文化遗产”的象征 |
二、历史叙事建构差异
乌克兰的叙事策略:
- 文化复兴运动:将果戈理纳入“被遮蔽的乌克兰作家”名单,通过重译作品、举办展览突出其乌克兰身份
- 地缘政治符号:在俄乌冲突背景下,将其塑造为“抵抗文化侵占”的象征,例如基辅国立大学设立果戈理乌克兰文化研究项目
俄罗斯的回应方式:
- 学术话语权争夺:莫斯科国立大学出版《果戈理的俄罗斯性》论文集,论证其与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承袭关系
- 文化外交手段:在国际展览中将其与托尔斯泰并列展示,强化“俄罗斯文学巨匠”标签
三、文化政策实践对比
领域 | 乌克兰行动 | 俄罗斯行动 |
---|---|---|
文化遗产申报 | 推动果戈理故居列入乌克兰国家遗产名录 | 将圣彼得堡果戈理故居纳入“俄罗斯文学圣地”旅游线路 |
教育体系定位 | 中学教材中单列“乌克兰作家果戈理”章节 | 文学课程中将其归入“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单元 |
国际传播路径 | 与波兰、立陶宛合作举办“东欧文学中的果戈理”巡展 | 通过俄罗斯文化中心在全球推广“俄语文学大师”主题影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