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共有、社会共用”原则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分配机制,展现了共产主义消灭阶级剥削、实现人类解放的核心目标。
一、原则内涵与共产主义目标的对应
原则内容 | 共产主义理想体现 |
---|---|
生产资料社会共有 | 消除私有制导致的阶级分化与财富垄断 |
劳动成果社会共用 | 按需分配取代资本主导的分配模式 |
社会管理共同参与 | 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实现民主自治 |
二、具体实践路径分析
-
经济基础重构
社会共有制打破资本家对生产工具的垄断,使劳动成果回归劳动者。例如《宣言》提出“土地、工厂、运输工具归国家所有”,直接指向消灭剥削关系的物质条件。 -
分配机制转型
“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需以社会共用为前提。早期阶段通过按劳分配积累物质财富,逐步过渡到资源充分涌流后的人人平等享有。 -
社会组织形式
- 政治层面:无产阶级专政保障共有原则实施,防止旧势力复辟;
- 文化层面:集体主义价值观取代个人至上观念,巩固共有共用的社会认同。
三、历史与理论依据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证:私有制是阶级矛盾的根源。社会共有制通过“剥夺剥夺者”,将生产力从资本枷锁中解放,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当社会掌管生产资料时,“商品生产将被消除”,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四、现实批判与理想指向
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的两极分化、生态危机等问题,反证了共有共用原则的必要性。共产主义理想并非空想,而是通过消灭雇佣劳动制,建立“自由人联合体”,使人类真正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