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才杯作文大赛中,“多巴胺与内啡肽”这类科学概念究竟是怎样在命题里达成文学性与思辨性融合的呢?
借助形象比喻增添文学魅力
“多巴胺与内啡肽”具有独特的生理作用。多巴胺带来即时的愉悦,如同绚烂烟花,瞬间绽放光芒;内啡肽产生的是长久的满足,恰似陈酿美酒,越品越有滋味。命题者可以将它们比喻成人的不同情感体验,在作文中融入这样的描写,让文章充满美感与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构建情境引发深度思考
命题可以创设包含“多巴胺与内啡肽”的情境。例如,设定一个人在追求短期快乐(多巴胺式体验)和长期成就(内啡肽式体验)之间做选择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是应该沉溺于短暂的娱乐带来的多巴胺刺激,还是去努力克服困难获取内啡肽式的满足,从而使文章具有思辨性。
关联人生哲理深化主题
把“多巴胺与内啡肽”和人生哲理相关联。多巴胺代表的即时享乐如同人生的捷径,看似轻松却可能缺乏深度;内啡肽象征的延迟满足则像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但能收获更有价值的成果。通过这种关联,命题促使学生在作文中探讨人生的选择、成长的意义等深刻主题,实现文学性与思辨性的有机融合。
对比手法强化思辨效果
在命题中运用对比手法。将基于多巴胺的行为和基于内啡肽的行为进行对比,如对比玩游戏带来的短暂兴奋(多巴胺)和学习新知识带来的自我提升(内啡肽)。让学生在对比中分析两种行为的利弊,使文章的思辨更加深入,同时在描述对比时运用丰富的语言,增强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