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觉醒与社会变革交织的动荡时期,她与团队通过系统性实践拓展了妇女解放、儿童保护及抗日救亡领域的行动边界,成为近代社会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
时间范围 | 工作领域 | 具体成果与举措 |
---|---|---|
1925-1927 | 妇女组织建设 | 建立跨省妇女联合网络,创办《新妇女》月刊 |
1928-1930 | 劳工权益保障 | 推动工厂托儿所制度,制定女工保护条例 |
1931-1933 | 儿童福利体系 | 创建流动医疗队,建立战时儿童收容所 |
1934-1936 | 抗日救亡动员 | 组织战地救护培训,建立物资转运通道 |
在妇女运动维度,团队突破传统救助模式,构建包含职业技能培训、法律维权支持、基础教育普及的三维服务体系。通过建立纺织合作社、开办夜校识字班等举措,使超过2万名女性获得经济自主能力。
儿童保护方面创新采用"移动照护"模式,在战区与后方建立联动机制。1932年淞沪抗战期间,团队成功转移安置800余名孤儿,并首创"临时家庭"收养制度,实现战时儿童保护的系统化运作。
针对抗日救亡需求,团队研发模块化战地救护课程,编写《民众急救手册》,培养基层救护人员超过1500名。同时建立覆盖长江流域的药品运输网络,确保战时医疗物资的有效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