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凤子以“尊德行而道问学”为核心,倡导艺术创作与社会责任并重,其教育实践为江苏画派提供了理论支撑与人才储备,推动传统笔墨向现代转型。
一、教育理念的实践与艺术革新
吕凤子创办正则艺专时,强调“师古人不如师造化”,主张艺术需扎根现实。他通过以下方式影响画派形成:
教育主张 | 对江苏画派的影响 |
---|---|
融合中西绘画技法 | 打破传统框架,推动水墨与写实结合 |
提倡“三育并重” | 强调人格修养与艺术创新并进 |
注重写生与观察自然 | 形成“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方法论 |
例如,他要求学生深入民间采风,将劳动者的生活场景融入创作,这一思路成为新金陵画派“现实题材+文人笔墨”风格的基础。
二、人才培养与学派传承
吕凤子直接培养了李可染、张书旂等画家,他们成为江苏画派的中坚力量。正则艺专的教学体系包含:
- 临摹与写生结合:既保留传统笔墨语言,又要求对景创作,避免程式化;
- 跨学科融合:将诗词、书法纳入教学,强化画家的综合素养;
- 社会责任引导:通过《中国画义释》等著作,主张艺术应反映民生,促使画家关注社会主义建设题材。
这种模式使钱松嵒、亚明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红岩》《太湖新装》时,既能运用斧劈皴等传统技法,又赋予画面鲜明的时代气息。
三、理论建构与地域文化整合
吕凤子在《中国画与道》中提出“画道即人道”,将儒家伦理与艺术创作结合。他组织师生参与“二万三千里写生”活动,沿途考察长江流域地貌,这种集体创作模式:
- 促成画家对江苏山水特质的提炼(如太湖石、江南水田的笔墨表现)
- 推动建立“思想新、笔墨新、题材新”的评判标准
- 通过《华山速写稿》等示范作品,确立“刚健含婀娜”的笔墨美学
这些实践使江苏画派在20世纪中国画改革浪潮中,既区别于京津画派的宫廷遗韵,又不同于长安画派的苍凉厚重,形成清雅秀润与时代主题兼容的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