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内部长期存在派系斗争,白崇禧作为桂系领袖,与蒋介石的中央系矛盾深刻。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权力整合需求加剧,白崇禧的军事影响力与政治主张对蒋的统治构成潜在威胁。
关键因素 | 具体表现 | 历史背景 |
---|---|---|
派系对立 | 桂系与中央军权争夺 | 北伐至抗战时期地方与中央矛盾累积 |
权力集中需求 | 蒋介石推行威权体制 | 退台后整肃异己巩固地位 |
军事威胁感知 | 白崇禧曾任国防部长掌兵权 | 二二八事件后防范军事政变 |
美国干预疑虑 | 桂系曾获美方关注 | 冷战初期台美关系敏感期 |
历史积怨 | 多次反蒋行动(如1936年两广事变) | 长期派系摩擦的延续 |
蒋介石当局1950年代加强情报控制,白崇禧寓所遭保密局监控。1952年"白崇禧案"中,其子白先勇回忆住宅被搜查,显示当局清除异己态势。同期孙立人兵变案等事件,反映国民党内部整肃浪潮。
美国解密档案显示,中情局曾评估白崇禧为"可能替代蒋的领导人选",这种外部势力关注加深蒋的猜忌。白崇禧晚年活动受限,1966年猝逝引发诸多猜测,但其确切死因仍存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