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与战略动因
时间/条约 | 核心战略目标 | 具体措施与影响 |
---|---|---|
1919-1920年对华条约 | 打破国际孤立,争取中国支持 | 宣布废除沙俄时期不平等条约,归还中东铁路权益 |
1972-2002年军控条约 | 维持核威慑平衡,避免单边削弱 | 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调整核武器裁减框架 |
1919-1920年:对华外交的破局尝试
- 缓解国际压力
十月革命后,苏联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围堵,亟需联合中国等受压迫国家打破孤立。主动提出废除《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旨在建立反帝统一战线。 - 意识形态输出
列宁政权试图通过归还领土、取消特权,向中国展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推动革命理念扩散。
冷战时期:军控条约的动态博弈
- 应对技术升级威胁
美国发展反导系统后,苏联认为《反弹道导弹条约》限制自身防御能力,退出以保留战略反击空间。 - 维持核均势
START系列条约的调整反映苏联对核武器数量、部署灵活性的需求,防止美国形成压倒性优势。
通过废止条约,苏联在不同阶段均试图巩固自身安全、扩大政治影响力,同时应对内外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