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教科书因否认侵略历史、美化战争罪行、歪曲事实表述等内容,遭到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及国际社会的严厉批评。
争议焦点与具体内容
争议方向 | 具体表现 |
---|---|
南京大屠杀淡化 | 将南京大屠杀称为“南京事件”,模糊死亡人数,回避日军大规模屠杀平民的史实。 |
慰安妇问题隐匿 | 完全删除“慰安妇”相关内容,否认日本政府强征妇女充当性奴隶的战争罪行。 |
侵略战争正当化 | 将侵华战争称为“自卫行动”,将殖民朝鲜半岛描述为“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必要措施”。 |
殖民统治美化 | 声称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掩盖掠夺资源与压迫民众的历史事实。 |
战争责任转移 | 强调“亚洲解放论”,称日本发动战争是为“驱逐西方殖民势力”,弱化对亚洲国家的伤害。 |
历史表述篡改实例
- 九一八事变:将日本关东军主动策划的侵略行为,解释为“中国排日运动引发的冲突”。
- 七七事变:删除日军率先开火的记录,仅描述为“中日两军在北京郊外发生摩擦”。
- 东京审判:质疑审判合法性,称其为“战胜国单方面裁决”,淡化日本战犯的战争责任。
国际社会反应
- 中国与韩国:政府及民间团体多次抗议,要求日本修正教科书内容,并谴责其扭曲历史的行为。
- 联合国人权机构:报告指出该教科书违反历史教育真实性原则,损害受害者尊严。
- 日本国内学者:超过500名历史学家联名反对,批评编纂会“为政治目的操纵历史”。
教育影响争议
该教科书通过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后,被部分学校采用为教材,引发对青少年历史认知误导的担忧。例如,书中将“侵略”替换为“进出”,模糊战争性质,被批评为“系统性洗白军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