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多起事件中,爆炸物类型与袭击手法技术细节通过调查逐步披露,涉及化学配比、引爆装置及隐蔽手段。
一、常见爆炸物类型及技术特征
爆炸物类型 | 主要成分 | 引爆方式 | 典型用途场景 |
---|---|---|---|
TNT | 三硝基甲苯 | 雷管或高温触发 | 军事爆破、工业拆除 |
C4塑胶炸药 | 环三亚甲基三硝胺 | 电信号或定时装置 | 隐蔽式定点爆破 |
硝酸铵混合物 | 硝酸铵+燃料油 | 引爆炸药或燃烧剂 | 大型车辆炸弹 |
黑火药 | 硫磺、木炭、硝酸钾 | 明火或火花 | 简易爆炸装置 |
二、典型袭击手法技术细节
- 车辆炸弹
- 实施方式:将大量爆炸物(如硝酸铵混合物)藏于货车或轿车内,通过遥控或定时装置引爆。
- 隐蔽手段:伪装成普通货物或加装电磁屏蔽材料,避免探测器识别。
- 自杀式背心炸弹
- 结构设计:背心内置C4或TNT块状炸药,连接手动触发开关或压力传感器。
- 附加伤害:常混入金属碎片以增强杀伤力。
- 邮件炸弹
- 微型化技术:使用黑火药或硝化甘油,封装在信封或小型包裹中,通过拆封时触发的电路引爆。
- 规避检测:采用非金属外壳或低挥发化学物质降低X光机识别率。
三、公开技术细节来源
- 权威报告:如联合国爆炸物分析报告披露硝酸铵燃料油(ANFO)配比为94:6。
- 法庭证据:多起案件庭审中展示的引爆电路图及爆炸物残留物检测数据。
- 学术研究:期刊论文对遥控引爆装置的射频频率(如433MHz)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