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墨西哥城特拉特洛尔科遗址的发掘,为解读阿兹台克文明的社会结构、宗教仪式及帝国扩张提供了关键实物证据。
一、遗址的发现与历史定位
1961年,考古学家在墨西哥城特拉特洛尔科(Tlatelolco)区域发现了一处阿兹台克帝国时期的重要祭祀中心。此次发掘首次明确了该区域作为帝国双重核心的功能:
发现内容 | 历史意义 |
---|---|
金字塔基座与神庙遗迹 | 证实特拉特洛尔科与特诺奇蒂特兰(Tenochtitlan)为平行政治中心 |
祭祀坑与人类遗骸 | 揭示活人献祭规模远超此前文献记载 |
二、宗教与祭祀活动的实证
此次发掘出土的仪式用具(黑曜石刀、玉石面具)和壁画残片,直接关联阿兹台克神话中的主神维齐洛波奇特利(Huitzilopochtli)。例如:
- 黑曜石匕首:与太阳神崇拜相关,印证文献中“以鲜血供养太阳”的记载。
- 分层祭祀坑:不同深度埋藏的祭品(陶器、贝壳、儿童骨骼),反映祭祀活动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
三、社会结构与经济活动的补充
特拉特洛尔科遗址的市场遗迹和手工业作坊,修正了阿兹台克帝国“单一军事扩张”的传统认知:
- 贸易网络:出土的翡翠、可可豆和羽毛来自中美洲其他区域,证明帝国通过贸易而非武力控制资源。
- 阶级分化:贵族住宅区与平民区的建筑差异(石材vs土坯),显示社会分层比此前推测的更复杂。
四、对后续研究的推动
1961年发掘成果成为后续阿兹台克研究的基准参照:
- 年代测定:通过碳14技术,将特拉特洛尔科鼎盛期精确至1440–1521年。
- 跨学科合作:人类学家与历史学家重新解读殖民时期西班牙文献,修正了早期记载中的偏见(如夸大献祭规模)。
注:以上内容基于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INAH)公开档案及学术期刊《拉丁美洲古代》(LatinAmericanAntiquity)的同行评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