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中国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下乡运动。
时间范围 | 参与人数(估算) | 主要阶段 |
---|---|---|
1955年—1978年 | 约1,600万至1,800万 | 初期试点(1955—1966) |
高潮阶段(1968—1978) |
-
持续时间
上山下乡运动从1955年部分城市试点开始,1978年国家调整政策后逐步结束,实际跨度超过20年。其中,1968年毛泽东提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后,运动进入大规模推进阶段。 -
覆盖群体规模
根据官方档案与学术研究,全国累计约1,600万至1,800万名初高中毕业生参与下乡,涵盖城市户籍青年及部分城镇青年。部分边疆地区因政策延续,少量知青滞留至80年代初。 -
政策背景与实施
运动初期旨在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促进农村发展;后期强化意识形态教育,强调青年接受“再教育”。各地通过集体插队、建设兵团等形式安置知青,区域分布包括黑龙江、云南、内蒙古等地。 -
社会影响
知青群体在推动农村扫盲、基础建设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长期劳动生活也引发升学中断、返城安置等问题。改革开放后,相关政策逐步调整,多数青年通过招工、高考等途径返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