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通过调整斗争策略、发布联合宣言、争取地方势力支持及建立军事协作,逐步打破政治隔阂,促成全国各阶层联合抗日共识。
一、政策调整与宣言发布
1.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
长征结束后,中共中央召开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提出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国民党内爱国人士。
2.《八一宣言》的后续推动
1935年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呼吁停止内战,1936年进一步通过实际谈判与国民党接触,提出“逼蒋抗日”策略。
二、扩大政治联盟的关键行动
时间 | 事件 | 内容概要 |
---|---|---|
1936年5月 | 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 | 主动向国民党提出停战,强调“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
1936年9月 | 与东北军、西北军达成默契 | 秘密协议停止军事冲突,建立局部合作 |
1936年12月 |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 主张释放蒋介石,推动国共二次合作谈判 |
三、军事协作与策略转变
1.东征战役的政治意义
1936年红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名义上为抗日,实际打破国民党封锁,同时宣传抗日主张,扩大政治影响力。
2.改组军队与联合抗战准备
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接受国民政府番号,但保持独立指挥权,为统一战线提供军事基础。
四、群众动员与舆论引导
- 宣传抗日救亡:通过《红色中华》等报刊揭露日军侵华暴行,号召全民团结。
- 文艺渗透:组织戏剧、歌曲创作(如《义勇军进行曲》),激发民众抗日情绪。
- 学生运动支持:联合“一二·九”运动团体,形成知识分子与工农联合阵线。
五、与地方势力的联合实践
- 西北地区:与张学良、杨虎城建立秘密联络,促成西安事变前的地方军事合作。
- 西南地区:通过地下党联系李宗仁、白崇禧等派系,削弱蒋介石“剿共”力量。
- 民族地区:在回族、蒙古族聚居区宣传“共同保卫中华”,争取少数民族支持。
通过上述多维策略,中共中央逐步打破政治孤立,促使国民党接受合作,最终在1937年9月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全面抗战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