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在唐代兼具军事训练与娱乐功能,参与者需穿着统一服饰,并遵循宫廷礼仪流程,具体细节可通过文献与文物互证还原。
一、服饰规范考据
唐代拔河参与者服饰存在等级差异,下表为不同群体着装对比:
参赛群体 | 服饰特征 | 文献依据 |
---|---|---|
宫廷成员 | 锦半臂、革带、短靴 | 《封氏闻见记》卷六 |
军队士兵 | 皂绢甲、缚袴、麻鞋 | 《通典·兵典》 |
民间百姓 | 缺胯衫、绑腿、布履 | 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画 |
注:半臂为无袖短衣,缺胯衫是便于活动的开衩袍服。
二、礼仪流程复原
- 赛前仪式
- 由太常寺官员主持祭祀(《新唐书·礼乐志》载"先祭纛神")
- 两队行叉手礼,队长宣读《竞力誓文》
- 竞赛过程
- 使用特制麻绳(长40丈,中系彩绦为界)
- 裁判以红旗为号,三局两胜制
- 赛后规制
- 胜者获绢帛赏赐(《唐会要》卷三十三记"赐锦二十段")
- 败者需行"谢赛礼"向对手致意
三、特殊场合限定
- 元日朝会拔河须着"袴褶服"(《大唐开元礼》规制)
- 后宫女子拔河戴"透额罗"面纱(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绢画佐证)
- 外邦使节参赛需改着唐式战袍(日本《延喜式》记载遣唐使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