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追思行为背后的政治与宗教动机如何体现?
慈恩寺的创建与唐高宗李治为追思母亲文德长孙皇后的丧葬礼仪直接相关。根据《两京新记》记载,高宗在显庆三年(658年)下诏修建慈恩寺,选址原为长孙皇后的家族墓地,旨在通过佛教超度仪式强化皇权合法性。
关键人物 | 角色关联 | 历史背景 |
---|---|---|
长孙皇后 | 追思对象 | 因病去世后,唐太宗为其修建弘福寺,高宗继承此宗教追思传统 |
唐高宗 | 主导者 | 通过寺院修建巩固政权,将佛教仪式与皇室丧葬制度结合 |
玄奘 | 实施者 | 受命主持翻译佛经,推动慈恩寺成为唐代佛经翻译中心 |
武则天 | 支持者 | 后期扩建大慈恩寺塔(大雁塔),强化佛教在政治中的地位 |
这一行为体现了唐代皇室通过宗教活动塑造家族形象的策略:一方面借助佛教超度仪式缓解民众对皇权继承的质疑(如高宗非嫡长子身份),另一方面以寺院为载体传播儒家伦理与佛教教义的融合思想。慈恩寺的创建不仅承载个人追思,更成为唐代“三教合一”政策的实物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