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开罗会议筹备涉及多国协调、战略规划及关键决策,以下是主要事件梳理。
时间 | 关键事件 | 内容概要 |
---|---|---|
1943年6月 | 罗斯福首次提议首脑会议 | 罗斯福向中、英、苏表达举行四国首脑会议的意愿,旨在商讨战后格局。 |
1943年7-8月 | 会议地点与时间协商 | 罗斯福多次邀请蒋介石会晤,中方以军政事务为由婉拒远行,最终确定埃及亚历山大为会址。 |
1943年10月 | 莫斯科会议推动筹备 | 三国外长会议后,罗斯福再次致电蒋介石,强调开罗会议对解决东亚问题的必要性。 |
1943年11月 | 斯大林拒绝参会与会议拆分 | 因苏联未对日宣战,斯大林拒绝与蒋介石会面,会议拆分为开罗(中、美、英)和德黑兰(美、英、苏)两部分。 |
1943年11月 | 中方战略文件准备 | 国民政府拟定《战时军事合作方案》等文件,史迪威提出装备中国军队、开展缅北战役等计划。 |
此外,会议前夕的细节安排也至关重要:
- 宋美龄参与筹备:蒋介石携宋美龄赴会,后者担任翻译并协助外交协调,增强中方话语权。
- 核心议题设定:美方主张以缅甸反攻为重点,中方强调对日作战与战后领土归还,英国则对殖民地问题持保留态度。
- 宣言草案拟定:三国提前商定《开罗宣言》框架,明确要求日本归还中国东北、台湾及澎湖列岛。
会议最终于1943年11月22日召开,上述筹备事件为《开罗宣言》的签署及战后秩序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