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淞沪会战中,彭善率部与日军在罗店展开反复拉锯战,双方以血肉之躯争夺每一寸土地,阵地多次易手。
战斗背景与部署
罗店地处上海北郊,战略位置关键。1937年8月,日军调集2000余人占领罗店,国军第18军11师师长彭善奉命夺回阵地,组建800人敢死队,装备以手榴弹和刺刀为主,计划趁夜突袭。
对比项 | 国军敢死队 | 日军守军 |
---|---|---|
兵力规模 | 约800人 | 2000余人 |
火力配置 | 轻武器为主 | 重炮、机枪、空中支援 |
防御工事 | 无固定掩体 | 加固堑壕、铁丝网 |
战斗过程与细节
-
首轮冲锋与白刃战
敢死队于深夜分三路突袭,但遭日军照明弹锁定,暴露后被迫转为正面强攻。双方在阵地前沿展开肉搏,日军以刺刀与手雷反扑,国军士兵以绑腿缠手与敌扭打,战壕内尸体堆积高达1米。 -
炮火覆盖下的牺牲
日军调用舰炮与飞机轰炸,敢死队无掩体隐蔽,部分士兵被气浪掀入河沟溺亡。一名连长记录:“每推进10米,需踩过数十具遗体。” -
反复争夺与消耗
阵地24小时内5次易手。国军一度占领核心工事,但因弹药耗尽,被迫用砖石、铁锹近战。日军增援部队赶到后,敢死队仅余百余人撤回。
结果与后续
经3昼夜血战,国军以伤亡600余人的代价短暂夺回罗店,但日军随后调集坦克反攻,阵地最终失守。此战被日军称为“血肉磨坊”,成为淞沪会战惨烈程度的缩影。彭善战后报告称:“士兵肠断骨折仍抱敌不放,此役之烈,平生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