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国际机场于1958年正式启用时,跑道数量与等级符合当时国际民航组织(ICAO)的基本标准,满足主流机型起降需求。
跑道建设参数对比(启用初期)
跑道编号 | 长度(米) | 宽度(米) | 等级标准 | 适配机型示例 |
---|---|---|---|---|
主跑道 | 2500 | 60 | 4E级 | 波音707 |
辅助跑道 | 1800 | 45 | 4D级 | 伊尔-18 |
国际标准与实际情况
- 数量要求:1950年代国际枢纽机场通常需至少1条主跑道+1条备用跑道。首都机场启用时配备2条跑道,满足基础配置。
- 等级划分:
- 主跑道达到4E级(最高为4F级),可承载200吨级飞机
- 道面强度PCN值62(刚性道面),高于同期亚洲多国枢纽水平
- 盲降系统:装备ILS-I类仪表着陆系统,符合国际航协(IATA)对干线机场的定义。
历史背景补充
1958年全球民航业处于活塞式飞机向喷气式过渡阶段。首都机场设计前瞻性体现在:
- 主跑道长度可兼容早期喷气式客机(如子爵号)
- 道肩宽度15米,超越当时国际民航公约附件14的12米建议值
- 排水系统按50年一遇暴雨标准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