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抗战时期,他依托简陋条件,整合资源推动林业科研与教育实践,为战时生态保护与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一、科研条件与工作模式
面对实验室损毁、设备短缺的困境,他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领域 | 具体行动 | 成果示例 |
---|---|---|
野外调查 | 带领团队徒步深入西南山区采集样本 | 发现3种耐旱树种,用于水土保持 |
实验替代 | 用陶罐替代玻璃器皿培育苗木 | 成功繁育20余种经济林木幼苗 |
文献整理 | 手抄珍贵文献并制作便携式资料箱 | 保存400余份林业技术资料 |
二、教育体系创新实践
在高校西迁、教学中断的背景下构建特殊教育机制:
- 流动课堂
随国立西北农学院迁移途中,利用行军间隙讲授《森林培育学》,编写油印版讲义6种,涵盖育苗、造林等实用技术。 - 实地教学
在陕西汉中建立临时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参与油桐林培育项目,将2年理论课程压缩为8个月实践强化培训。 - 技术推广
1942年于四川开设12期农民培训班,采用当地方言编写《战时林木管护手册》,培训基层林业人员超800人。
三、科研成果转化
将理论研究与战时需求紧密结合:
- 军用木材开发
筛选出青冈栎等5种高硬度树种,用于制造枪托、手榴弹柄等军需品,1940-1944年间为前线提供木材原料1700立方米。 - 民生保障研究
在云南推广橡胶树种植技术,解决战时轮胎原料短缺问题,建立300亩实验林场。
四、资源整合与协作
突破地域限制构建跨区域协作网络:
- 与中央林业实验所合作建立种子交换库,收集保存各地树种资源127类
- 联合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西迁院校组建"西南林业研究会",定期举办战时林业问题研讨会
- 通过教会渠道获取国际林业期刊影印本,持续跟踪全球林业科技动态
五、历史价值与启示
这种在极端环境下的科研坚守,不仅保存了我国现代林业研究的火种,更开创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科研与民生联动"的学术传统,其手稿记载的21项野外观测方法至今仍被西北地区林业工作者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