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阅兵在规模和组织上较1984年、2009年等阅兵有显著突破。下面从不同方面详细介绍:
规模方面
对比年份 | 具体情况 |
---|---|
1984年 | 当年阅兵受阅部队共10370人,此次阅兵人数可能更多,装备类型和数量也大幅增加。例如,1984年战略导弹部队首次公开亮相仅有少量型号,此次阅兵战略打击模块展示了更多新型号装备。 |
2009年 | 2009年受阅部队8000余人,此次阅兵徒步方队、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的编排规模更大。比如空中梯队的战机种类更丰富,编队形式也更复杂多样。 |
组织方面
- 科技运用:相比以往,此次阅兵运用了更多高科技手段进行组织协调。例如采用了先进的信息化指挥系统,实现了阅兵过程中各环节的精准控制和实时调度,这在1984年和2009年阅兵时是难以想象的。
- 联合程度:各军兵种之间的联合程度更高。此次阅兵打破了以往军兵种相对独立展示的模式,强调体系作战能力的展示,各作战模块之间的协同配合更加紧密,组织编排上更注重实战化背景下的联合作战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