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过草地的决策过程里,中央红军与张国焘产生重大分歧,主要体现在战略方向、领导权等方面,这些分歧影响了红军行动。
战略方向分歧
- 中央红军:主张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该地区背靠苏联,能获得一定援助,且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利于红军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北上可接近抗日前线,顺应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呼声,能更好地领导和推动全国的抗日运动。
- 张国焘:坚持南下川康边。他认为该地区敌人力量相对薄弱,且有雪山草地作为天然屏障,易于防守。但实际上川康边地区地广人稀、经济落后,不利于红军的长期发展和壮大。
领导权分歧
- 中央红军: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维护党中央的统一指挥。认为只有全党全军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战胜敌人。
- 张国焘:个人野心膨胀,企图以武力威胁中央,争夺红军的领导权。他仗着自己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人数较多,不把中央的命令放在眼里,甚至妄图另立“中央”,破坏红军的团结和统一。
对形势判断分歧
- 中央红军:对全国革命形势有着清晰的认识,认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红军应北上抗日,肩负起民族解放的重任。
- 张国焘:过分夸大敌人的力量,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他只看到眼前的困难,没有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看待革命形势,导致在决策上出现严重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