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的长期僵局使“两国方案”成为近年国际斡旋的核心议题,多边谈判与区域合作尝试为其注入新动力。
一、近年推动“两国方案”的关键事件
-
2020年《亚伯拉罕协议》突破
阿联酋、巴林与以色列建交,美国试图将巴勒斯坦问题与阿拉伯国家关系脱钩。但巴方认为此举削弱其谈判筹码,导致方案失衡。 -
2023年埃及斡旋会议
埃及联合约旦、沙特召开多边会谈,提出“分阶段主权移交”路线图,主张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建立巴勒斯坦国,要求以色列冻结定居点扩建。
二、国际社会的立场演变
主体 | 2017年立场 | 2023年立场 |
---|---|---|
美国 | 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 重申支持两国方案但未施压实控方 |
欧盟 | 要求停建定居点 | 推动贸易协定与方案挂钩 |
阿拉伯国家 | 以方案为建交前提 | 部分国家转向务实合作 |
- 经济手段的介入
欧盟2022年启动“和平走廊计划”,承诺向接受两国方案的地区提供每年3亿欧元基建投资,试图通过发展红利打破僵局。
三、现实阻碍与折中尝试
- 领土碎片化加剧
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数量从2016年的131个增至2023年的144个,切割巴勒斯坦领土完整性。 - 加沙地带治理权分歧
哈马斯与法塔赫的派系矛盾导致国际社会出现“先统一后建国”的过渡方案提议,但双方武装团体整编进程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