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多城曾推行强制淘汰老旧车辆、行业转型等强力治污措施,形成可参考的治理模式。
部分城市极端治污案例对照表
城市 | 时间 | 措施内容 | 影响范围 |
---|---|---|---|
北京 | 2003年 | 淘汰超30万辆“黄标车” | 机动车污染物减少40% |
太原 | 2016年 | 强制出租车电动化 | 8000辆燃油车集中报废 |
西安 | 2008年 | 禁摩令覆盖主城区 | 淘汰12万辆摩托车 |
兰州 | 2013年 | 燃煤锅炉强制改造 | 拆除3000余台工业锅炉 |
郑州 | 2019年 | 工地扬尘管控升级 | 停工项目达200余个 |
典型实施路径
- 北京模式:1998年启动的"面的"强制淘汰计划,通过财政补贴引导3.2万辆微型厢式货车退市,同步建立尾气排放地方标准体系。
- 太原实践:建立全国首个出租车全面电动化试点,配套建设充电桩网络,但引发驾驶员群体阶段性抵触。
- 兰州经验:冬季供暖期实施单双号限行期间,同步推进公交车燃气化改造,二氧化硫浓度下降26.7%。
争议性措施特征分析
- 行政强制属性:太原在出租车更换中设定6个月过渡期,逾期未更新者吊销运营资格
- 经济补偿机制:北京按车辆残值40%发放淘汰补贴,郑州对停工企业发放稳岗补贴
- 技术替代方案:西安禁摩后投放3万辆公共自行车,兰州改造锅炉配套天然气价格补贴
后续治理演变
石家庄2017年推行「散乱污」企业整治时,采用北京淘汰「面的」的补偿标准;成都2021年非道路机械禁用区划定方案,参照太原电动化推进时序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