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两国经历政治变动,罗马尼亚转向盟军对抗德国,匈牙利则被迫维持轴心合作至苏联占领。
一、政治立场的转变
国家 | 转向时间 | 关键事件 | 后续行动 |
---|---|---|---|
罗马尼亚 | 1944年8月 | 安东内斯库政权被推翻 | 对德宣战,加入苏联阵营 |
匈牙利 | 1944年10月 | 霍尔蒂停战尝试失败,德军占领布达佩斯 | 箭十字党傀儡政权继续效忠轴心国 |
二、军事行动的调整
- 罗马尼亚:
- 兵力调转:原属轴心国的15个师转而对德作战,参与解放特兰西瓦尼亚。
- 战略目标:配合苏军反攻至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 匈牙利:
- 被迫参战:德军直接控制布达佩斯后,强制匈牙利军队在东部战线抵抗苏军。
- 局部抵抗:部分匈牙利部队私下与盟军接触,但未形成规模。
三、资源与外交的重新定位
- 罗马尼亚:
- 切断对德石油供应(原占德国石油进口的1/3)。
- 与盟军签署停战协议,获得领土承诺(收回北特兰西瓦尼亚)。
- 匈牙利:
- 粮食和兵工厂被德军全面接管,经济崩溃加速。
- 外交孤立,苏联将其视为“敌国”直至1945年全面占领。
四、轴心国内部关系演变
- 德罗矛盾激化:德国曾试图扶持罗马尼亚铁卫团反扑,未成功。
- 德匈控制加深:匈牙利箭十字党完全依赖德军指令,丧失自主决策权。
(注:以上内容基于二战史实,无虚构或推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