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长沙会战期间,日军遭受重创,伤亡达11万人之多。这一惨重伤亡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军队战略战术得当
- “天炉战法”成效显著:薛岳将军创造性地运用“天炉战法”,在预定区域内节节抵抗,消耗日军兵力和物资,将日军诱至决战区域后进行包围歼灭。如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被诱至长沙附近,中国军队从四面八方进行合围,让日军陷入绝境。
- 情报准确与协同作战:中国军队重视情报工作,能及时掌握日军动向。各部队之间密切协同,不同兵种相互配合,增强了作战能力。例如在战斗中,陆军与炮兵协同,对日军阵地进行有效打击。
地理与气候条件不利
- 地形复杂增加难度:湖南地区地形复杂,多山地、河流和湖泊。日军机械化部队行动受限,重武器运输困难,而中国军队熟悉地形,可利用山地、丘陵等有利地形进行伏击和防御。
- 气候多变影响作战:会战期间气候多变,冬季寒冷潮湿,夏季炎热多雨。恶劣的气候条件使日军士兵容易生病,降低了战斗力,也影响了日军的后勤补给。
日军自身问题突出
- 兵力分散与疲劳作战:日军战线过长,兵力分散,在三次长沙会战中不断投入兵力,导致士兵疲劳不堪,战斗力下降。
- 后勤补给困难:随着战事推进,日军后勤补给线拉长,且不断遭到中国军队和民众的破坏,粮食、弹药等物资供应不足,影响了作战效果。
中国军民同仇敌忾
- 军队英勇奋战:中国军队士气高昂,士兵们抱着保家卫国的决心,在战斗中奋勇杀敌,不怕牺牲。许多士兵在战斗中坚守阵地,与日军展开激烈的肉搏战。
- 民众积极支援:当地民众积极支援中国军队,为军队提供情报、运输物资、协助构筑工事等,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