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过专项政策体系、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等多元化措施,构建科技创新生态,加速中关村科学城发展。
一、构建专项政策体系
北京市出台《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明确“1+6”政策框架(1个总体方案+6大领域专项政策),覆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
政策类别 | 具体措施 |
---|---|
产业引导政策 | 对重点产业企业给予研发补贴及税收返还 |
创新载体支持 | 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提供实验室共享平台 |
成果转化激励 | 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 |
二、强化资金与资源投入
- 设立专项资金:每年投入超百亿元支持科技研发,通过中关村科技金融超市提供低息贷款、股权投资等融资服务。
- 税收优惠: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按15%征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100%。
- 土地资源倾斜:规划科创用地占比超60%,优先保障重大科技项目用地需求。
三、实施人才聚集工程
- 全球引才计划:对海外顶尖人才给予落户、住房、子女教育等“一站式”服务,推行“中关村绿卡”制度。
- 高校联动培养:联合清华、北大等高校建立“科学家工作室”,定向培养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人才。
- 创业支持:为初创团队提供最高500万元创业补贴,配套孵化器免费入驻资格。
四、推动企业协同创新
- 大中小企业融通:建立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合作平台,如小米生态链企业孵化计划。
- 产业链协同:搭建生物医药CRO(合同研发组织)联盟,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 国际化合作: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设立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等海外联络站。
五、优化创新服务生态
- 政务服务改革:推行“一网通办”审批模式,科技类企业注册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
- 开放数据资源:建立城市大脑平台,向企业开放交通、环境等领域数据接口。
- 场景应用支持:发布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等20类应用场景清单,优先采购本土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