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建校之初的校训由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内容源自儒家经典,凝聚治学与立身之道。
校训基本信息
项目 | 内容 |
---|---|
题写者 | 孙中山 |
时间 | 1924年建校时确立 |
原文 |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
出处 | 《礼记·中庸》第十九章 |
校训内容解析
-
博学
倡导广泛涉猎知识,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开阔视野。孙中山强调“学问为立国之本”,要求学生兼容并蓄。 -
审问
主张深入探究与质疑,反对盲从。此条体现学术批判精神,鼓励学生通过追问接近真理。 -
慎思
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需在分析中避免主观偏见,形成理性判断。 -
明辨
要求明晰是非与价值标准,尤其在动荡年代,需以科学态度辨别社会现象的本质。 -
笃行
注重实践与行动力,呼应孙中山“知难行易”思想,主张将理论转化为救国实绩。
校训的深层意义
校训五环节构成完整体系:从知识积累(博学)到质疑探索(审问),再经思维加工(慎思)、价值判断(明辨),最终落实为行动(笃行)。这一过程既契合儒家“知行合一”理念,亦与近代中国“教育救国”目标结合,旨在培养兼具学术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孙中山选择《中庸》名句题写校训,既彰显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赋予其革新意义。至今,该校训仍镌刻于中山大学校园,成为师生治学修身的核心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