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2月3日,南非外科医生克里斯蒂安·巴纳德在南非开普敦格罗特舒尔医院完成首例人类心脏移植手术,患者为53岁的路易斯·瓦什坎斯基。
手术核心信息
项目 | 内容 |
---|---|
时间 | 1967年12月3日 |
地点 | 南非开普敦格罗特舒尔医院 |
主刀医生 | 克里斯蒂安·巴纳德 |
患者 | 路易斯·瓦什坎斯基(53岁) |
供体心脏 | 25岁车祸受害者丹妮丝·达瓦尔 |
手术背景与过程
-
医学基础:
20世纪50年代起,器官移植技术逐步发展,此前已成功完成肾脏移植。心脏移植的难点在于血管吻合技术、免疫排斥及供体保存。 -
关键突破:
巴纳德团队参考美国外科医生诺曼·沙姆韦的动物心脏移植实验,改进低温保存技术,缩短心脏离体至移植的时间至4小时内。 -
术后结果:
瓦什坎斯基术后存活18天,因肺部感染离世。此次手术验证了心脏移植可行性,但免疫抑制药物(如泼尼松)的副作用成为后续研究重点。
历史影响与后续发展
- 争议与伦理讨论:
手术引发对“脑死亡”定义的争议,南非法律当时未明确相关标准,供体心脏获取流程受质疑。 - 技术演进:
1968年全球开展超100例心脏移植,因存活率低一度停滞。80年代环孢素等抗排异药问世,手术成功率显著提升。 - 现代意义:
截至2023年,全球每年完成约5000例心脏移植,5年存活率超70%,成为终末期心脏病标准疗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