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连德执政期间面临多派对立,通过经济调整与政治协商寻求平衡,但效果受外部因素制约。
经济政策调整
阿连德推行国有化改革与土地再分配,试图缓解贫富矛盾。1971年将铜矿收归国有,触及美国资本利益,导致右翼势力反弹。为争取中间派支持,保留部分私有企业,但激进措施仍引发资本外逃。
政治协商机制
建立多方对话平台:
派别 | 参与形式 | 成果与局限 |
---|---|---|
左翼 | 工会与工人委员会 | 推动社会改革 |
中间派 | 议会谈判 | 部分法案妥协通过 |
右翼 | 企业主联席会议 | 未达成实质性协议 |
社会动员与压制
- 支持群体:扩大医疗与教育福利,组建工人武装队增强基层控制
- 反对势力:1972年卡车司机罢工时动用《国家安全法》,激化与保守派矛盾
国际关系影响
苏联援助强化左翼阵营,美国中情局暗中资助反对派。阿连德试图通过联合国演讲争取国际支持,但未能阻止1973年军事政变。派系平衡最终因外部干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