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首页传统节日 24节气 企业成立时间 今日 问答
首页 > 问答 > 施光南的早期作品《打起手鼓唱起歌》为何在当时引发争议?

施光南的早期作品《打起手鼓唱起歌》为何在当时引发争议?

可乐陪鸡翅

问题更新日期:2025-05-07 10:32:54

问题描述

该作品因突破当时政治化的文艺创作模式,融入民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该作品因突破当时政治化的文艺创作模式,融入民族元素与生活化表达,引发意识形态与艺术创新的冲突。

争议核心:艺术创新与时代语境的碰撞

施光南于1972年创作的《打起手鼓唱起歌》,以新疆民族音乐为基调,结合明快节奏与生活化歌词,试图摆脱“高大全”的创作框架。然而,其风格与当时主流文艺政策产生冲突,具体争议点如下:

1.音乐形式与政治导向的矛盾

  • 民歌风格争议:作品采用维吾尔族音乐元素(如手鼓节奏、切分音),被批评为“偏离革命音乐传统”。
  • 轻快旋律的“非严肃性”:与“革命样板戏”的庄重风格形成对比,被认为弱化阶级斗争主题。
对比维度《打起手鼓唱起歌》同期主流作品特征
音乐基调新疆民歌风格,节奏欢快革命进行曲,旋律激昂
歌词内容描绘劳动生活,无政治口号强调阶级斗争与领袖崇拜
传播效果群众自发传唱,广受欢迎官方主导,程式化宣传

2.意识形态批评与支持声音

  • 批评者观点:部分文化官员认为其“小资产阶级情调浓厚”,缺乏对工农兵形象的塑造。
  • 支持者立场:音乐界人士与普通民众认为其“回归艺术本真”,是民族音乐现代化的尝试。

3.社会背景的深层影响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文艺领域仍受极左思潮主导。施光南的创作试图在“歌颂”与“艺术性”间寻找平衡,却因突破既有模式而遭到质疑。直至1975年后,随着文艺政策逐步宽松,该作品才被重新评价为“民族音乐经典”。

争议的历史意义

这场争论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艺术创作的困境:如何在政治要求与艺术表达之间寻找生存空间。《打起手鼓唱起歌》的最终正名,也标志着中国文艺从单一意识形态向多元审美的过渡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