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3日,行驶于长江口的江亚轮突然爆炸沉没,千余人遇难。关于爆炸起因,学界与官方存在多种说法,但至今未有完全统一的定论。
历史背景与事件经过
江亚轮为抗战后复航的上海至宁波客货两用船,额定载客量约1200人,但事发当日实际载客量超过4000人(含无票者)。当晚18时45分,船体在吴淞口外爆炸,5分钟内沉没,仅900余人获救。
爆炸原因分析(多角度对比)
主要说法 | 支持依据 | 争议点 |
---|---|---|
水雷触爆 | 战后长江口遗留日军水雷;船体破损形状符合水雷爆炸特征 | 未发现水雷残骸,幸存者未报告触雷异响 |
锅炉爆炸 | 锅炉超负荷运行且年久失修 | 爆炸位置与锅炉舱距离不符 |
军火走私引爆 | 传言货舱夹带炸药,国民党海军曾参与调查 | 无公开运输单据或证人证实 |
飞机误炸 | 目击者称爆炸前有飞机飞过 | 当日无军方承认出动战机记录 |
调查结论演变
- 1949年前:国民政府海事委员会判定为“不明爆炸物”,但未排除人为破坏可能。
- 1950年代:新中国重新打捞残骸,调查报告认为触雷概率达70%,但未完全排除锅炉故障。
- 现代研究:上海海事博物馆2015年展陈采用“触雷说”,同时注明部分学者坚持军火引爆假说。
核心争议焦点
- 物证缺失:打捞残骸中未发现水雷碎片或炸药痕迹
- 政治因素:两岸对历史档案的解读差异(如台湾地区保留的军火运输记录与大陆学者考证存在矛盾)
- 技术局限:1940年代爆炸鉴定技术难以精准还原过程
目前官方表述多采用“疑似触雷”的谨慎措辞,中国交通运输部编纂的《中国近代航运史》将其归因为“战争遗留水雷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