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青少年组成的少共国际师(1933年成立),在长征中承担阻击、掩护任务,后因减员改编并入红一军团,其战斗历程展现早期革命青年的牺牲精神。
关键事件时间线
时间 | 事件 | 主要内容 |
---|---|---|
1934年4月 | 广昌保卫战 | 与国民党军激战18天,伤亡过半,被迫撤出战场休整。 |
1934年10月 | 长征初期突围 | 掩护中央纵队突破封锁线,参与突破四道防线。 |
1934年11月 | 湘江战役 | 负责殿后阻击追兵,保障主力渡江,全师仅存2700余人。 |
1935年1月 | 土城战斗 | 配合主力部队阻击川军,血战三昼夜,战后仅余千余人。 |
1935年2月 | 部队改编 | 因严重减员撤销建制,剩余人员编入红一军团,师长彭绍辉调任其他职务。 |
战役细节与历史意义
-
广昌保卫战的血泪
少共国际师平均年龄18岁,使用老旧步枪对抗飞机大炮。士兵高喊“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战后幸存者中多人因伤截肢。 -
湘江阻击的生死抉择
在脚山铺阵地,官兵用血肉之躯迟滞国军3个师进攻,部分连队全员阵亡仍坚守阵地12小时,为主力渡江赢得时间。 -
改编背后的战略考量
中央军委基于保存革命火种的目标,将少共国际师骨干分散至各主力部队,其政治宣传经验被用于后续扩红运动。
人物故事片段
- 少年政委肖华
18岁任师政委,湘江战役中率部断后,战后写下《长征组歌》记录这段经历。 - 战士日记残页
1934年11月日记记载:“今日全连仅存7人,弹药耗尽,准备用石头作战。”
(注:历史资料源自《中国工农红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等权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