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史量才遇害后,舆论震动。作为其主持的《申报》,对此案报道与后续调查均受政治压力影响,真相长期被掩盖。
一、《申报》报道特点
《申报》在案发次日(1934年11月14日)发布简讯,仅称史量才遭"匪徒狙击",回避具体细节。此后连续三日刊发动态时,采用以下措辞策略:
报道时间 | 标题特征 | 核心内容 |
---|---|---|
11月14日 | 《史量才被狙》 | 客观陈述遇袭地点及送医过程 |
11月15日 | 《史氏伤重》 | 强调抢救无效的医疗细节 |
11月16日 | 《史氏治丧》 | 转向丧礼筹备及社会吊唁信息 |
二、调查进展受阻
-
初期侦查
浙江警方曾逮捕6名嫌疑人,但1935年1月法院以"证据不足"释放全部疑犯。时任杭州警备司令的宣铁吾在回忆录中承认"上级要求速结此案"。 -
舆论质疑
《大公报》等媒体提出三大疑点:作案枪支系军用制式、特务赵理君活动轨迹、当局阻挠深入调查,但相关报道均遭删禁。 -
历史定论
1980年代公开的戴笠日记及军统档案证实,此次暗杀系蒋介石直接下令,由军统华东区行动组执行,主因系史量才支持抗日救亡运动。
三、案件后续影响
《申报》在史量才之子史咏赓主持下,1936年刊发《为父仇告全国同胞书》,揭露军警包庇疑犯、销毁证据等事实。该文刊发后报纸遭停刊三日处罚,最终迫使当局于1937年2月重启调查,但全面抗战爆发后调查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