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多国使馆随迁或调整驻华机构,政策转向战时外交支持与观望并存。
一、使馆迁移与驻华机构调整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外国使馆根据本国对华政策分三类调整:
| 国家/地区 | 使馆调整情况 | 时间节点 | 政策特点 | 
|---|---|---|---|
| 苏联 | 最早迁至重庆,设立大使馆 | 1938年 | 积极援华,签署《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 
| 美国 | 初期保留南京机构,1941年后迁至重庆 | 1941年 | 从观望转向军事经济援助 | 
| 英国 | 部分人员迁至重庆,保留上海领事馆 | 1938-1940年 | 有限支持,兼顾对日关系 | 
| 德国 | 撤走驻华使馆,承认汪伪政权 | 1938年后 | 亲日政策,中断与国民政府外交关系 | 
| 法国 | 驻华机构分散于重庆、昆明 | 1940年 | 受欧洲战局影响,对华援助受限 | 
二、外交政策的分化与博弈
- 援华阵营:
- 苏联提供军事装备与贷款,派遣志愿航空队;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扩大对华物资输送。
 -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正式对日宣战,使馆全面迁渝,成立盟国联合军事代表团。
 
 - 亲日中立国:
- 德国、意大利承认汪伪政权,关闭重庆使馆;西班牙、瑞典等中立国保留南京机构,与日伪维持表面往来。
 
 - 摇摆国家:
- 法国维希政府与日本妥协,关闭重庆使馆;自由法国力量则于1943年在重庆设代表处。
 
 
三、使馆布局调整的影响
- 政治象征:使馆迁渝强化重庆作为抗战中心的合法性,国际舆论转向支持中国。
 - 情报与协作:盟国使馆成为战略情报中转站,协调缅甸战役、驼峰航线等军事行动。
 - 经济通道:苏联经新疆、英美经滇缅公路的物资运输线,依托使馆网络保障运作。
 
四、争议与遗留问题
- 部分国家(如葡萄牙)通过澳门维持对日非官方接触,引发国民政府抗议。
 - 1943年英美废除在华治外法权,使馆职能从“特权机构”转向平等外交实体。
 

虫儿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