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图腾,黄帝陵在抗战时期成为凝聚民族意识、激发抗日斗志的核心符号,承载着全民族团结御侮的历史记忆。
民族认同的核心载体
- 黄帝被尊为中华文明始祖,祭祀黄帝陵成为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仪式。
- 1937年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象征摒弃内部分歧、一致对外抗日的政治宣言。
国共联合祭陵事件(1937年)
参与方 | 代表人物 | 祭文核心内容 |
---|---|---|
国民党 | 张继、孙蔚如 | 强调“恢复中华”的历史责任 |
共产党 | 林伯渠 | 呼吁“各党各界,团结坚固” |
抗战动员的精神纽带
- 历史延续性建构:通过祭祀活动,将抗日斗争与五千年文明史衔接,赋予战争“保卫文明”的崇高意义。
- 国际形象塑造:对外宣传中,黄帝陵作为中华文明象征,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文化认同。
文化抗争的具体实践
- 毛泽东亲撰《祭黄帝陵文》,提出“万里崎岖,为国效命”的号召,此文被广泛刊载于《新华日报》等媒体。
- 战时美术创作(如版画、壁画)大量采用黄帝形象,强化“守护祖先基业”的视觉叙事。
教育体系中的符号运用
国民政府将黄帝陵相关内容编入中小学教材,如1943年《国文读本》收录历代祭文,构建“黄帝-抗日”的因果链条。